《庄子》一书号称难读,前后思想亦有抵牾之处,昔日将其放在宋、楚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多不得确解。若把《庄子》一书置于齐文化的背景下来考察,则“其辞虽参差,而諔(音处,[諔诡]奇异。《庄子·德充符》:“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诡可观”,许多矛盾和不可解之处,可以焕然冰释。由此可以证明,对于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不应仅从哲学史的角度去分析,还要从更广阔的文化史的角度去分析,这样可能会别出义蕴。 有关庄子本人和《庄子》一书的文化特色,学术界一般都注意到和宋、楚文化的关系,认为庄子是蒙人,而蒙初属宋,后灭于楚,所以庄子的思想的楚文化熏陶和哺育的结果。这种观点之所以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自有其立论扎实、论证严密之处。但是,宋不仅被灭于楚,还被灭于齐、魏,《十道记》:“宋州,睢阳郡,理宋城县。……周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之邑。后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济阴、东平,楚得沛梁,即今州地。”蒙地在庄子的时代已不再属宋,而是属齐。此说并非假说,而是有其根据的。结合《庄子》一书,从其思想特色也能证明,庄子是齐国人,其思想来源于齐文化,最充分地体现了齐文化的特点,这是我对庄子标新立异的一种看法,今试论之,以就正于方家。 首先,从庄子的国别归属谈起。庄子的故里到底属于战国时哪一个国,一直是学术界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然而司马迁没说“蒙”在哪里,《地理志》说蒙县属梁国,刘向《别录》说庄子是宋之蒙人。《汉书·艺文志》说庄子是宋人。而《括地志》认为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冤句是秦时所置县名,又作宛朐或宛句,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 古晋郭象注庄,未提及庄子故里。到唐代陆德明又重提此事,且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说:“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李颐云:与齐愍王同时。)齐楚尝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唐代成玄英则在《庄子序》中提出庄子“生宋国睢阳蒙县,师长桑公子”。 古籍中其他提及庄子为漆园吏的所在地者,尚有《一统志》,谓庄子墓在今东明县东北之漆园城,《续述征记》说,古之漆园在中牟,今犹生漆树也。梁王时,庄周为漆园吏,则斯地。“中牟”有两用,一为地名,在河南鹤壁,一为县名,即今河南中牟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说:“庄周,宋蒙人。不以祸福累心。为漆园吏。楚威王以千金币迎周,不应,钓于濮水”(《河南道·宋州》人物条)。又说:“宋城县本宋国蒙县,以宋公及诸侯盟于蒙门而为县名”,“小蒙故城在县南十五里。六国时楚有蒙县,俗谓小蒙城,即庄周之本邑”(“宋城县”条)。 这样,庄子就有了宋国人、梁国人和楚国人这三说,于是今人便有了庄子为山东曹县人说、山东东明人说、河南商丘人说、河南安徽交界处说、安徽蒙城人说等。 而在唐代以前,有一种庄子是齐国人的说法,是至今学者们所未注意到的。 提及庄子活动之地的有《郡国志》,它说:曹州漆园城,庄周为吏处。曹州,据《十道志》说,济阴郡,置在济阴县,《禹贡》豫州之域。周为曹国地,后属宋,七国时属齐。汉为济阴郡,地在济水之南,故以为名。《曹诗》曰:“荟兮蔚兮,南山朝。”按:济阴郡汉所在今定陶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荷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这一条资料已提到漆园城在七国时属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