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19年鲁定公9年庚子(公元前501年) 〇老子居沛,相传孔子往见之 老子在陈居住一段时间后,因为躲避战乱,来到了沛。这时孔子感到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道,便前往沛,向老子请教。孙以楷、甄长松说:“这个孔子五十一岁所未闻的道不是普通的社会政治之道,而是自然大道。所以,当老子问孔子是怎样探求道的时候,孔子回答道:‘求之度数。’这个‘度数’并非社会制度名数,而是天体运动的度数(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之类);孔子又进而回答说‘求之于阴阳’。度数也是阴阳变化之数,所以求之于度数仍不得,才进而求之于阴阳。看来,孔子探求天道的路径并不错,但是还没有达到把握天道的程度。当孔子向老子求问天道的时候,老子告诉说:……道不可献,不可进,不可告,不可与,必需通过内心领悟,才能真正把握天道,内心不悟,强从外入,那是不可取的。老子认为必需帮助孔子问天道之后,很快又把话题转到了仁义问题,指出仁义只是先王住宿过一夜的旅社,并不是永恒的真理;他希望孔子能够顺任自然的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滞塞。”(《庄子通论》第63页) 【文献】《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庄子·知北游》:“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枝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天地》:“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辨者有言曰:“离坚白若悬宇。”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狸之狗来田,猿狙之便来藉。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孔子家语·五帝》“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生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孔子家语·执辔》:“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为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于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嚼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类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老聃亦如女之言。’” 【考辨】《庄子·天运》云:“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今年孔子五十一岁,故列于此。 周敬王28年宋景公25年鲁哀公3年己酉(公元前492年) 〇老子居陈,相传孔子拜见老子 孔子在陈国时,可能与居住在陈国的老子见过面。此时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已经有了深入研究,自以为理解了其中的道理,然而他周游各国,讲解先王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却没有被一个君主所取用。于是他向老子感叹道: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道理难以讲明呢?老子则指出《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并不是“所以迹”之道;孔子之所以不遇于诸侯,并不是道之不是,而恰恰是因为孔子并没有得道。老子再一次向孔子讲述了本性不可改变,命不可变更,时间不可止留,道不可闭塞的道理。 【文献】《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说苑·反质》:“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听,言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也。’” 【考辨】老子失官后一直居住在陈国,所以孔子来陈国时可能拜访过他。孙以楷、甄长松说:“孔子这一段话,表明他已游说很多国君,但不明白为什么六经先王之道、周召之迹不能被各国君主接受,他只能感叹‘人之难说也!’这正是孔子游列国之后即将回鲁的心态。我们说孔子这次会见老子是在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就是据此作出的判断。”(《庄子通论》,第66页)孙以楷等认为老子在陈会见孔子,有其可取之处,但认为这次会面是在鲁哀公九年,则有误。孔子今年来到陈国,一年后离开陈国来到蔡国,此后没有再来过陈国(参见“周敬王20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到蔡国”条),故列于本年。《庄子》的这一段记载,可能有虚夸成分,故只能作传说看待。 周敬王39年鲁哀公14年楚惠王8年庚申(公元前481年) 〇老子出关,著《道德经》上下篇 《道德经》,又名《老子》,春秋末期老子所作。通行本为三国魏王弼注本,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整理者分为甲、乙、丙本,共二千零六十四字,约为今本的五分之二,为现存最早的抄本。基本保留了老子的思想。道教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藏》中收有各种注疏本五十种。现存注本有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明焦竑《老子翼》、清魏源《老子本义》等。近人校本有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马叙伦《老子核诂》等。 【文献】《庄子·天下》:“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于物,不削于人。虽未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考辨】《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论。现代学者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早出说,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前,《老子》一书成书于春秋末年,郭沫若、吕振羽、高亨、张岱年、李学勤等人都持这种见解;二是晚出说,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时,顾颉刚、刘节等人持这种见解;三是早出和晚出之间的战国说,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又存在战国初期和晚期的差别),王国维、梁启超、冯友兰、侯外庐等人持这种看法(关于《老子》年代的争论,参阅《古史辨》第四册)。七十年代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基本否定了《老子》晚出的看法,证明《老子》是秦代以前的作品。九十年代郭店竹简《老子》甲、乙、丙的发现,为《老子》的成书提供重要佐证。据发掘报告,郭店一号楚墓的年代为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前三世纪初,为战国中期偏晚,有学者推定为公元前三○○年左右。简本的抄写应该比此更早,考虑到古籍的流传有一个过程,《老子》出于春秋老聃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所以有学者认为“简本《老子》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老子》为老子所著,特别是更证实了《老子》一书的早出。”(王中江《郭店竹简〈老子〉略说》,《中国哲学》第二十辑)目前学术界的分歧集中在简本是一个完整的传本还是一个节本:郭沂认为“简本是一个完整传本”,“今本是后人在简本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重编、增订而成的。”今本《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太史儋(《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中国哲学》第二十辑)。但据发掘报告,墓葬在发掘时已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简本《老子》亦不例外,所以多数学者倾向认为简本并非一个完整的抄本。李学勤先生则认为“荆门郭店楚简《老子》可能系关尹一派传承之本,其中包含了关尹的遗说。”(《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中国文物报》1998年4月8日) 老子出关时间不可详考,因明年老子去世,故列于本年。 周敬王40年楚惠王9年卫庄公1年辛酉(公元前480年) 〇老子游于秦,不久去世 老子,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周衰,西出函谷关,退隐。著有《老子》。提出作为万物根源的“道”,道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是一种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虚无”。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认为“道法自然”,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意识到语言概念和感性经验的局限性,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不能被感知。主张“塞其兑,闭其门”(《老子·五十二章》),“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老子·四十七章》),排除感性经验,不用语言概念,通过“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的沉思冥想直觉万物。甚至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提出“绝圣弃智”,取消人类的人为,回复到婴孩般的纯真状态。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八章》)但又主张消解矛盾,最终“复归于无极”(《老子·二十八章》),“归根曰静。”(《老子·十六章》)。抨击当时的统治者,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世间争乱的根源在于人为和多欲,“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提倡“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欲使社会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老子·八十章》)的状态。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各种哲学派别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阐发他的思想。道教奉之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历代统治者又封他“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等称号。 【文献】《庄子·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间,是以不敢。今间矣,请问其故。’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庄子·应帝王》:“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货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考辨】老子卒年不可详考,胡适说:“老子死时,不知在于何时。《庄子·养生主》篇明记老聃之死。《庄子》这一段文字决非后人所能假造的,可见古人并无老子‘入关仙去’,‘莫知所终’的神话,《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90多岁罢了。”(《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9页)今从胡适之说,列于本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