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4年齐景公32年楚平王13年乙酉(公元前516年) 〇冬十月,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失官归居 王子朝,“景王之长庶子”。有宠于景王,景王欲立之。景王去世后,先后与继位的长子猛、敬王匄争夺王位,混战达五年之久。今年晋国出兵攻周,王子朝出亡时带走大量周室典籍。负责掌管王室典籍的老子可能因此受到牵连,不久免官回到自己的家乡。 【文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铁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于尸,及刘子、单子盟。遂军圉泽,次于隄上。癸酉,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宫。晋师使成公般戌周而还。十二月癸未,王入于庄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 【考辨】詹剑锋说:“老子曾做过周朝图书馆之类的职员或馆长,后来免职或辞职回家(“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我们在上面曾说到王子朝把周室的典籍带跑到楚国去了,老子所掌管的典籍想必也被带走了,老子因此免官,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史记》谓‘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也是可信的。老子既‘免而归居’,自然是回到南方老家,从《庚桑楚》篇南荣趎南见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可证。”(《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第51页)詹氏所说可取,今从之。 周敬王6年鲁昭公28年丁亥(公元前514年) 〇老子归居,相传与孔子讨论仁义 老子丢官回到家乡不久,孔子再一次前去拜访。孔子与老子就无为而治还是仁义之治展开了论辩。孙以楷、甄长松说:“这次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人性究竟是什么?孔子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仁义的表现是泛爱无私,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利己;或者说,以利人开始,换取利己的结局;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利关系,这种关系只不过被仁义加以修饰而已。老聃认为这种做法是矫情之举,是绕了一个弯子,最终还是回到个人生存问题上来,亦即归为生养之道;而生养之道最根本的还是自然。因此,老子认为仁义之说实在是迂阔得很,而自然说则直面人生。”(《庄子通论》第61~62页) 【文献】《庄子·天道》:“孔子西[观]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观]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揭仁义,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辨;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考辨】《天道》篇记子路云:“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可知孔子这次拜访老子是在老子免官归居不久,老子免官是在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估计当在本年前后,暂列于此。这次会面的地点,当在老子的故乡陈苦县厉乡仁里(今河南省鹿邑)。 周敬王9年鲁昭公31年庚寅(公元前511年) 〇老子在鲁,孔子从其助葬 老子在沛居住一段时间后,可能在孔子的邀请下,来到了鲁国。老子在鲁期间,孔子曾随老子助葬。在送葬的路上遇到日食,老子让孔子把馆柩放在道路右边,停止哭泣,观察变化,等日食过后继续进行。事后,老子讲解了送葬遇日食要停止行进的道理,使孔子受益非浅。 【文献】《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注:音gèng,道也)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星见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注:音店diàn,病也)患。”吾闻诸老聃云。’”《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袷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老聃云。’”《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下殇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礼记·曾子问》:“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欤?’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考辨】《曾子问》说“助葬于巷党”,巷党学者多认为是鲁地。刘汝霖《周秦诸子考》说:“巷党不冠以国,必鲁地。因孔子、曾子皆鲁人也。《子罕》:‘达巷党人曰’,按康有为读法,达字联上章,此章只余‘巷党人曰’四字。由此可知,孔子问礼地在鲁国。”“助葬”的时间,前人多有歧说,从事实判断,当在老子失官以后,如果老子以征藏史的身份来鲁国助葬,则不好理解;另外,“助葬”时有日食。据《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今年正符合这两个条件,故列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