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道德经》注解(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观察 佚名 参加讨论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yá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
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埏:用水和(hu?)土。埴:黏土。牖:窗户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起组成了车轮,由车轮和其他的构件组成了车子,大家只知道车的存在而没意识到组成车轮的条幅和车轮的存在。那是因为各种构件都成为体现车子功能的组成部分。将粘土和水做成瓷器,大家也意识不到粘土和水的存在,那也是因为它们成为体现瓷器新功能的组成部分。一个房屋要开门和凿窗,可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单独存在,那是因为它们成为了房屋总体功能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是大家意识到的好处,而“无”是组成体现总体好处的各种功能。
    本章要义:利用的词组由此而来。“无” 有大的的用处,各种各样的大好处和利益是由细小的好处,也即“无”构成,因此老子提倡“无为”。这章节还可以理解到有无的相互变化,对车轮来讲条幅是无,车轮是有,对车子来说,车子是有而车轮是无。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本章要义:为腹不为目,什么事都要抓住要点。人的生存重点是热量的维持和机能的维续,因此重要的是温饱问题。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来自上级,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贪宠之人为下之人,为邀宠必受辱。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因此,珍惜天下百姓犹如珍惜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就可以将天下给他管理。爱惜天下百姓犹如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就可以将天下交给他治理。
    本章要义:宠辱都是因为利益,如果不那么刻意的追求利益,则不会有得失受惊的心态。受惊,心情不好是身体不健康重要诱因。要健康就不要有太多的物欲。圣人以身作则,感同身受。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才有可能作为统治者。不爱惜百姓,不了解民众疾苦的统治者难以长久。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想看看不到的我们称为夷,想听听不到的我们称为希,想拿拿不起的我们称为微。夷、希、微这三个概念我们难以再进行仔细的考究和再定义。因为它们难以捉摸,因此它们混而为一,这就是道。它的上面不白,下部也不黑(难以名状)。道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但又说不出来。在事物发展终结时又再观察不到道了。所以,道的形状是没有形状,它没有一般物体那样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恍惚,即有时看到有时看不到。我们迎着“道”看不见它的前面,跟随着“道”也看不见它的后面,这就是道。用古代的“道”来为处理现今的各类事物获得好处服务,我们就能够知道古代的圣人为什么可以轻松的治理天下。这就是道的规律。
    本章要义是阐明和定义道,道是难以名状的,但道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始终。道是世界的本原。老子对道的定义解决了西方哲学的难题,西方哲学的难题就是对于“一”的定义,也就是对于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的定义。对“道”的定义是老子对全人类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