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这是通晓道的原理的人可以达到的境界。那 本章要义:“道”理是认识事物的方法论,离开了“道”的原理就很难认识事物的本质,离得越远则知道的越少。有了“道”的方法论则不须远行而知天下事。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注释:这章节经常断句为“以致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因此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搞学术研究采用的方法事逐渐的增加知识,因为对问题认识和见解是不断积累的。但是,如果作为方法论来讲,则需要采用“损之又损”一层层剥离到达事物初始状态的方法,来追求事物的本质。采用这样追逐初始状态,寻找解决事物问题和矛盾的做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事物。如果要获取天下,则要坚持从“无”这样的初始状态出发来解决问题。 如果不追求民众根本的目标来解决问题,则很难获取天下民众的信任,因此也难以领导天下。 本章要义:这是道德经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就是层层剥离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矛盾就可以顺利的处理一切问题。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通常没有个人的意志和欲求,他们总是讲百姓的意愿堪称事自己的意愿。对善良者,以善良对待;对不善良者也是以善良的措施对待。这样就得到为善的结果,也可带动社会乐于慈善的风气。对于守信用的人,圣人信任他;对于不守信用的人,圣人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再社会上树立起相互信任的好风气。圣人的行为在于为民众做辅助工作,这好像事木匠工作中最基础的“歙歙”;圣人的任务像是为了保证河水的流量正常。圣人的行为百姓都看再眼里,这起到以身作则的教育作用。而圣人眼里百姓则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本章要义:“与民同心”是治理的关键。为人民服务是根本。毛泽东就是圣人!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惜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注释:这是道德经难以理解的章节,有很多的注解书都错解了“十有三”的含义。而要精确的了解十有三,必须了解道家的养生观念。四肢九窍是道家养生很注意维护的部件,而十有三是一种加法描述,古汉语的十有三就是13的意思。道家认为九窍四肢的维护和保养是养生重要手段。“凡之生生,而生者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不节制多动不行,不动也不行。 人生从生到死,长寿的因为会保养四肢九窍因此而长寿;早夭的人也因为不注意保养四肢九窍而短命。而且民众为了养护自己的身体必须行动以获取食物,人类行动从总体上来看是:行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但总体是朝着死亡迈进的。归结起来也是因为四肢九窍这十三个器官的原因。为什么?那是因为很多人的生存是为了四肢九窍的满足,也就是欲望的过度满足,一纵欲就容易过分,过分就要衰变。据说,很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遇见犀牛和老虎这样凶猛的野兽;处于战争中也不会遭受兵器和士兵的伤害。犀牛没有机会用角老冲撞;老虎的爪牙也不能对人使用;士兵的兵器也没有可砍伐的对象。为什么啊?这是因为善于养生的人会避开猛兽出没的地方,即使需要到猛兽出没的地方也会找猛兽不出来的时间去,同样的道理会养生的人再战争中也不会遭受伤害,因为他们会避开那些导致人死亡的事和地方。 本章要义:从众人容易理解的养生道理说明道德与养生一样,要因地制宜,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能教条僵化,要活学活用“道”的原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