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立场以及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和新理念,作出了新的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 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在结构概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十九大对三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一个新的理论判断,它蕴含着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和历史发展。这个结论是在将理论和文化区分的前提下从文明的层面对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结构进行反思而形成的新的认识结果。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基础上,尤其是西方文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在内的意识形态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是基本的价值立场和方法论体系,在以它作为指导理论时,必须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文化传统。它是作为人类历史已经出现并继续存在的,几种文明类型之一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它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整体上不具有阶级性;它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它涉及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社会心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它包含着已被历史抛弃或正在、即将抛弃的糟粕,也包含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精华。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保障中华文明传承、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维护民族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它又“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文化的民族性,或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文化是民族的存在样式。不同的民族,必然有不同的文化样式。在一定意义上,中华民族就是以“中华文化”的形式存在的。而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文化关系更表现出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承认中华民族的独特利益,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必须承认文化的民族性,肯定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十九大提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对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当今国际时局的正确把握。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其意义都是很深远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认为文化相对于物质生产实践具有派生性和次生性。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比较落后基础上展开,总的说来在过去时间内,相对于经济建设,我们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思考和用力不够。 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更加明晰,文化的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除思想理论外,经济社会领域中诸多问题,也必须借助于文化发展才能解决。十九大的战略意义在于勾画了本世纪中叶实现民族复兴的清晰路线图。十九大报告对于文化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也是在民族复兴目标的框架内。“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在民族复兴的战略层面思考文化,并将文化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 同时,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现文化复兴作了全方位部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正确处理一系列文化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一方面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给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必须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为重要内容。李元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