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佛教各派中与老庄关系最为密切,吸纳庄子思想最多的,却还是此后创立的禅宗一派。慧能为禅宗六祖,他所开创的禅学“南宗”,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许多派别,成了中国禅宗的主流。慧能因不识文字,“竟未披寻经论”(《曹溪大师传》),这就使他因较少受到佛典制约而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按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来展开思维活动,从而把禅学的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他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认为“诸佛之理,非关文字”(同上)。这种把经书文字看成是僵死的、外在的东西,而认为一切佛法皆在人的自性之中的思想,其渊源固然可以追溯到印度佛学的某些说法,但更多的当得之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庄子以语言文字为糟粕的思想,和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魏晋玄学“每寄言以出意”(郭象《庄子注·山木》)的思维方法。而且,他所谓的“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实际上又在说明,只要众生“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敦煌本《坛经》),那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在解脱”(同上),在现实世界中“来去自由”(同上)了。这一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源头,便是庄子所追求的空明虚静的心境和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此外,他所说的“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则又要求众生对“自心”、“本性”的“顿悟”应该是一种超越语言文字的整体直观,而不应该是那种执著于语言、文字、概念、思维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这种思想观念,在印度佛学中是不容易发现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可以追溯到庄子“目击而道存”(《田子方》)式的悟道方法。 宋代禅宗主要有临济、云门、曹洞三派,而临济宗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大。临济宗所传衍的各派系,大都能发扬慧能的禅学精神。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字禅,虽然与此前的禅宗有所不同,但他们每引《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来与禅理互为发明,仍具有明显的老庄化思想倾向,并且一直影响到了元明清时期。 晚明有不少佛教学者参与了对庄子的阐释活动。如释德清著《观老庄影响论》,旨在宣扬儒、释、道三教一致的思想。名僧元贤也大量引用了《庄子》思想资料,以大力宣扬其“三教一理”论。直至清末杨文会著《南华经发隐》,仍主张儒、道、释三教完全可以互相通融。 主持人:再次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