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其人及家乡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说伯阳)非老菜子和周太儋。 2.家乡:“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有的古书说是陈国人。苦县在今河南周口市鹿邑县,原属陈国(小国,河南东部,安徽一部分)春秋末楚惠王十一年(-479)灭陈,时年老子二十二岁。 3.生卒年。史料未详,据推断为公元前571-公元前481,活90岁左右。比孔子大20岁左右。 二、生平可说有三件事: 1.做“周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一书持质疑。认为书籍经秦火毁才设藏室。此话可商榷。占卜知凶吉,祭天祀地,五行时辰历法,大事、灾异必有记栽,也须记室藏。《尚书·胤征》记夏帝仲康令胤侯征羲和懒惰不善理政。引《政典》“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此夏朝之事。 《尚书·金滕》记周武王克商第二年,武王病危,周公欲代武王死,“乃卜三龟,一习吉,启仑见书,乃并是吉。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王翼日乃瘳。”“金滕之匮”必有人保管。 周公辅成王,在洛阳之北建成周,镐京称为宗周。成周以控制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等地。东周时,周天子越变为空架子。春秋战乱,书籍保存成周王城较安全,故有“周藏宝之史”。又《庄子·天道》篇说孔子听子路之言,要把“十二经书”藏于老子管理的“周藏室”。“天道”篇是外篇不可全信,亦备一说。 2.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史记》) 本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责,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有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钱穆对孔子学生的敬叔,是他学生罕有当官的一个人。当时孔子三十四岁,敬叔才十四岁,不可能陪孔子同往。还是《庄子》说的“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聃”。是年敬叔三十一岁,老子七十一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按孔子“西观周室”,是为了编定《春秋》,春秋迄于鲁哀公十四年(481BC)是孔子晚年又到周天子所在地成周王城,可能又见老子。 3.老子终年所往。《史记·本传》:“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编,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按:老子家在现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离东周王都河南洛阳之西之王城只二、三百华里,前靠近湖北,后靠近山西。老子可能在二十二岁之后去任职。 东周天子在春秋末的地位日衰。 老子“至关”指函谷关。由河南到入秦之关即函谷关。关令尹喜,即传老子思想,老子学生。老庄道家学说,即由关尹子、宋汧、尹文子、列子到庄子。 《庄子·养生主》记老子死,他的学生朋友秦佚(失,又读yi)只哭三声被质问,秦佚回答说,紧跟他吊唁的,哭得像死去儿子或死去母亲的伤心;“必有不蕲(qi,求也)言(唁)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逆天背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偶然)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推测老子死于秦地。 三、《道德经》要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的,著名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曾研究《道德经》写了一本《中印思潮》,在老子的智慧“序论”中说:“以哲学观而论,‘道’可以概括如一:它是天地万物的主要单元(一无论),是‘反而立论’(按:指悖论,反证)、‘阴阳两极’、‘永久循环’、‘相对论’、‘本体论’的主体;它是神智,是复归为一和万物的源泉。” 1.老子的“道”是天地人自然之道。 《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之道,孔子见了老子后向其弟子说“犹龙耶”。是高深的哲学,超常的智慧,玄奥、无象、无形、无状、往返无影无踪的伟大神力。 2.老子所谓的“德”是“道”所化及外呈 《道德经·四十一章》:“大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三十八章》:“上德有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以有为。” 不争、处下、似水、弃荣辱、持保“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提倡的“德”的内容和表现。 四、老子哲学的深广意义 老子《道德经》至今垂二千多年而不朽,是属于中国的。历代注释者达一千四百多人,现存几百家。汉文、景二帝崇尚老子。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南宋徽宗也御注《道德真经》。历史上汉桓帝、唐高宗、宋真宗等到过河南鹿邑老子家乡庙。解放后,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朱镕基、温家宝等也到过。西汉陆上丝绸之路打通后,《道德经》就传播到西域、东亚、南亚各国。唐太宗贞观初,印度属国伽没路国派使进贡唐朝奇珍异物及地图,并“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旧唐书·西戎列传》)”。 老子哲学不但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亦是属于世界的。林语堂说:“早在孔子名声远播西方之时,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学人,便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赞赏备至。事实上,我敢大胆地说,在这些了解东方的学人中,专心致力于老子研究的比孔子的来得多。”(《老子的智慧·序论》)林语堂说,《道德经》是“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包括有十二种英译本和九种德译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