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道之法则——浅说老子论道之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学说连线 佚名 参加讨论

    老子在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仅这一段话,老子以其极简练的语言对道的运动法则,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再结合其他章句的补充,我以为老子所说的道的法则有三个:其一、矛盾的普遍性是道表现的最基本法则;其二、有无相生周期性地反复循环是道运动的永恒法则;其三、柔弱是道运动的主导法则。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是道表现的基本法则。
    上面提到过的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的一段话,老子仅以21个字就生动准确地概括了大道自然充满着正反、强弱、有无的矛盾,万物都有反者,即相反存在的一面,因此“反者”就是事物的矛盾,普遍的矛盾就是道表现出的事物的最基本法则。为了更进一步肯定道的这一法则,在第二章中的表述就突显得更为清楚明白,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老子在这里,是从人的知觉经验出发,以人们最为熟悉的美丑善恶的矛盾现象开始,然后又罗列了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矛盾运动现象,诸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其它一些章句中,看到老子反反复复地从事物的各个侧面,揭示着事物的诸多矛盾现象,如(有)为和无为,(有)味和无味,(有)事和无事,大小、多少、强弱、刚柔等等,以此来说明“反者道之动”所支配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世界,因此矛盾的普遍性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最基本法则。
    在老子看来,道所显示出的自然万物矛盾的普遍性,它又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它的相互依存;其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关于矛盾双方相互的依存,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章)这就是说,事物矛盾的双方是互为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谁也离不开谁,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统一地存在着。如果双方分离,双方失去一方,就会造成对方的损失,这就是非自然之道。如二十六章中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如二者分离不合就会造成“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的后果。重与轻是一对矛盾,重是轻的基础;静与躁也是一对矛盾,静为躁的主宰,如果轻离开了重,就等于没有了基础,轻就可能飘浮无定,或是垮将下来;躁如果失去了静,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没有了稳定的力量,躁就变得浮躁无定,五心无主了。矛盾双方互为依存的关系是大道自然注定的关系,不可改变。
    关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对立面可以从一个方面转化到另一个方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事物矛盾双方都可以相互地生成,相互地转化,这是道的法则的另一面表现。如在第十八章中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不和与孝慈;昏乱与忠臣等,这一组组的矛盾,都是因为一方的变故才有另一方产生出来。大道与仁义即是老子的“以道治国”和孔子的“以仁治国”的不同主张之争。由于统治者不愿用道来治国,所以才有仁义治国的出现。下面说的是,智慧被赶走了,大伪就自然当道;六亲不和,就必然会产生孝子贤孙;在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忠臣良将。这些都是矛盾双方对立面相互转化的生动例子。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子在30章 和 55章两次提到过的一句话:“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其意思都是说,一个人,再怎么强大,有力量,都不可无谓的对他人逞强、骄横霸道,即使是有原因,达到了目的就要适可而止。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硬要逞强,其结果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这就是失败和灭亡。
    老子的矛盾观对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我们会感到其差别并不是很大,对照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来看也是如此。毛泽东同志在讲世界矛盾的普遍性时,具体讲了两个方面:“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老子虽然没有作出这样具体的理论概括,但讲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这一点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同志讲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老子所讲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是谈的同一性。关于斗争性问题,这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弱点。老子讲矛盾,不讲斗争,只讲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在老子的道论里变成为矛盾的运动性,“反者道之动”。而且这个动不是人为的,主观意志的,而是自然的,是大道之行。对于人来说,老子极力主张“不争”,要顺其自然,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不争的思想,在道德经中,有好几处都重复地说过,已显示其重要性。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问题,在过去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斗争哲学是非常时髦的思想。由于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因此强调斗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于是,在那个时候就有所谓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口号式的语录出现。为了强调与天斗,就有相应的“人定胜天”语录,在百姓中也有所谓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人们种地,不讲科学种田,只讲思想丰收。结果呢,意气风发的“大跃进”,变成了困难重重的“大倒退”,这样的历史经验,年龄稍大的一些老人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其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斗争本身,而是输在斗的主观意志上;输在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上。讲斗争哲学,如果是人为的,这样道理也是错误的。
    老子强调其“不争”是指要人按道规行事,要顺其自然,不要搞人为的斗争。客观的矛盾发展,是在通过矛盾的相互斗争而推动的,这是客观规律的必然表现。我们人类讲斗争,就必须善于驾驭这种客观的规律,在斗争中推进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这样,否则,盲目的、人为的、主观的斗争都是要失败的。其实老子反对斗争,主张不争,其根本意义也是在这里。老子尤其是反对那种逞强好斗的霸王作风,在必要的斗争中,已经达到了目的还不罢休,非要置人于死地的恶斗。他在第三十章和三十一章中都有这样的思想。如在三十章中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通过斗争达到了目的,就不要再去逞强。胜利了不要自以为了不起;不要再去打人家;不要骄傲;打赢人家也是出于不得已的事情,因此有了结果就不要再去逞强耍威风了。
    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关于宇宙矛盾的普遍性,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越来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以天文物理学对反物质的新发现最为引人注目。关于反物质,自1932年起,美国物理学家安德生在宇宙线中发现了它的存在后,反物质这一概念就越来越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注意。据科学家介绍,目前自然科学的前沿已不断地发现有许多反物质存在的间接证据。如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湮灭后的三万分之一秒内,由湮灭后所产生的介子很快衰变成γ射线、中微子,一个或两个电子,还有一个两个正电子。而目前用闪烁计数器在大气中就探测到许多γ射线源,γ脉冲星和γ射线爆。大家认为这就是反物质存在的间接证据。另外,科学家还介绍:根据理论计算的双等离子体的射电谱,与观测到的射电星所得到的射电谱相当符合,由此人们认为,象类星体这样的天体的巨大射电能量,也是来源于正反物质的湮灭。
    当然,这还仅是对反物质研究的开始,但由此证明老子等一批哲学家们所推想到的矛盾无处不在的正确性。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着,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要去猜测我们所知的整个银河系又是与那一个星系相互矛盾依存的呢?整个太阳系又是与那个恒星系相互矛盾依存的呢?我们的地球又是与那个行星相互矛盾依存的呢?难道是与月卫?另外,人有没有反人,我想绝对不是鬼魂,而是由反物质进化出来的反人。同样,人的精神有没有对立面?我想绝对不是阴魂,而应该是反物质进化出来的“反人”的“反精神”。按逻辑思维,我们只能这样愚笨地来推理。
    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观点,不仅与毛泽东的的矛盾论是一致的,而且与现代科学哲学,与现代宇宙观中的无限与有限统一论也是一致的。
    关于世界的无限与有限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上的一个命题。最早西方哲学中的无限论者是米利都派的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无限者”(《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16页。)而有限论自然就是较早的宗教神学派,如上帝的创世说,与神学有关的托密勒和亚理斯多德的“地心说”等。进入近代,在哲学上认识宇宙的无限与有限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康德的有限与无限的二律背反论。在此基础上,后来黑格尔在他的绝对精神哲学范畴内,提出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统一观点,同时还提出了恶无限与真无限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用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确立了宇宙中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统一观。
    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如果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我们所知道的自然与社会诸多现象,也可发现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相互依存和相生的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生老死灭,不都是按照“有无相生”的规律在演变着的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单从个体来说,都是从无到有的,又从有到无的不断地发展着的。青草在春天发芽,从土里长出来,到了冬天就会枯死,又待来年的重新发芽复生;人从娘肚里生出来,长到一定的年龄,就会死亡,但随时又有人从母体中生出等等,这些现象,不就是这样的吗。当然,个体的生命会在有限的时间中随时结束,因而是有限的,但整个生命却在时间中永远地延续,因而又会表现出一种无限性。有机物是这样,无机物也同样是这样的。地球上和宇宙中的各种无机物,都是从宇宙物质的演化中产生出来的,原先也是没有的的,是由最早的粒子合成原子,再由原子合成分子再成为各类元素物质的。反过来,各类元素和物质也会变化的,物质会在化学中分解,元素会衰变,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都会从有变成为无了。同样,无机物和有机物一样。如我们将无机物当成有生命的物质来看,个别的无机物会在有限的时间中消失,但整个无机物和生命一样会在时间中永存,因而整个无机物的存在也表现出一种无限性。再扩大一些,从天文学上来说,宇宙的每个天体,也同样是如此。如地球、月亮、太阳系、银河系和其它各种星系等等,也都是从无到有,是从星云中产生出来的,以后也会在不断演变中走向灭亡,又从有到无的。同样,个别的天体存在是有限的,如地球、太阳的存在是有限的,但整个宇宙天体存在却是无限的,因为地球、太阳的灭亡,而宇宙中的其它星系中的恒星和行星,在宇宙的演化进程中照样存在。
    以此类推,虽然太阳系中的生命、有机物和无机物随着太阳系的消失而变成了无,成为有限的东西,但其他星系中恒星系统中照样会有类似于地球上的生命、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存在,而成为有,因而具有无限性。
    总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小范围的还是大范围乃至更大范围的;无论是个别的,还是一个类别的,或是更大类别的,都会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又由于物质不灭的规定性;物质运动发展的规定性,万事万物又会在自然规律中重新产生出来,再从无到有。有无相生的统一性就是宇宙的一条最为普遍的规律,也是老子道运动的最基本的矛盾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整个宇宙的生灭过程就是老子所言道的法则的体现,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规律的统一。有限就存在于无限之中,同样无限也存在于有限之中,绝对没有什么孤立的无限与有限,有与无是相形相依不可分离的一体。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有无相生”,相形相依的不可分离性,我这里用河的流水为例来说明之。一条河的流水,水的每一个点的变化,在流动中就是时有时无发生的现象。如从相对静止的观点来看,河水的某一点是存在着的有,但从动的角度来说,这一点从有到了无,又不存在了。如我们再用相对静止的观点来看,水的下一点又出现了,从无又转到为有。如果我们连续起来观察,水的这一点的头,如果是从有到无话,那前面连着的就是水的上一点的有了,而水的这一点的尾就是下一点开始的无了。水的一点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有与无的关系就是在水的流动关系中不断变化着又同时存在着的。
    万物发展的变化规律,早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自然流变的这一特征。他认为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扩大或是缩小起来观察自然这一现象,自然的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流变,不都是这样的吗,昨天的你和今天与明天的你都是不样的,事物就是在过去 —现在— 将来中流变着,在有与无的相生中,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着。所以老子在第三十二章中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河”。又在第六章中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说:“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道就像流动的江河一样,在永恒运动着的宇宙中,在有无相生中存在着,并发生其作用。
    其二、有无相生周期性的反复循环是道运动的永恒法则
    “反者道之动”,我同意孙以楷先生的一种解读,认为它包含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反(否定)是道运动的动力;其二反归是道运动的方向;其三是向对立面转化是道运动的形式等。其二反归,或者说复归,而且还是在有与无对立面之间反复循环,有生无,无生有,有无相生,不停地反复运动,不仅是道的一种基本法则,而且还是道作周期性运动的一条永恒的法则。关于这一法则的解释,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又有较具体的阐述,他说:“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又说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在十六章说:道生万物,“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老子在这两章中讲道的运行法则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是道的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是重复性的,如“周行”、“反”、“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等,就是讲道的这一反复循环的特性,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再又从无到有的无限反复。关于“静”, 这是指道动的对立的另一面而言。而且这个静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因为在静的另一面又包含着动的开始,所以老子才说“静曰复命”,道静的到来之时也是道动的开始之日,道又要开始兹生万物,这就是老子所言的“天地之始”。其二是它的周期性,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和“周行”,都含有道运动的固有时间的律动过程。其三是它的永恒性,如“复命曰常”和“不殆”等,就是指道的这种反来复往的周期运动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论道的有无相生周期性的反复循环这一永恒法则有没有科学道理呢?所谓周期性的反复循环,就是指有与无的相生运动不是那种变幻莫测的无序运动,而是一种有序的同物质的反复循环运动,如老子所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每种物质各有各的反复循环的道行轨迹,如在上面所举的一些实例,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一切无机物乃至构成它们的元素、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等等;一切宇宙天体物质,星系、恒星、行星等等,每一样具体的物质和物体,它们都有各自的发生、发展、衰亡的反复循环的过程,而且都是从无到有,又由有到无的反复循环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讲,有周期性的反复循环,也是宇宙物质运动的一个极普遍的现象。这种反复循环现象和老子所论道的,“反者道之动”、“周行而不殆”、“复命曰常”的循环往复的观点是一致的。
    以上的分析还只限于宇宙中具体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似乎是符合这样一种状态。那整个宇宙的运动是否也是如此的呢,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周期性的反复循环呢?从现在的宇宙哲学来说,不仅不能这样来讨论问题,就连整个宇宙来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呢,都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如宇宙的时间与空间有没有穷尽,即宇宙有没有开始和结尾?有没有边界?这是一个令哲学界和自然科学界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在前面,我曾提到过康德在哲学中是用二律背反来解决有限与无限的矛盾问题。黑格尔是在他的“绝对精神”中解决这一矛盾的,不过他又提出了真无限与恶无限的问题。所谓真无限,实际上就是有限的,而恶无限才是真正的无限。但黑格尔的恶无限又是极片面的,毫无内容的东西。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唯物辨证的观点基础上,解决了有限与无限矛盾统一的问题。恩格斯还就黑格尔恶无限的片面观点进行了批判。恩格斯说:“无限的进步过程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个空漠的荒野,因为它只是同一个东西的永恒的重复:1+1+1……。然而实际上它并不是重复,而是发展,是前进和后退,因而它成为运动的必然形式。(马恩选集三卷558页。)孙显元在《现代宇宙学的哲学问题》一书中就恩格斯这一思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恶无限是存在的,它是一个无限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其中有飞跃、质变,存在着向上向下的分枝,从而形成了在质上根本不同的各种宇宙层次。”我认为恩格斯的论述,或者说孙显元按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的观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从今日主流的哲学思想来看,老子道的有无相生周期性的反复循环的永恒法则,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有相一致的地方。所不足的,就如恩格斯批判黑格尔那样,老子道的法则的复归或反复也是一种永恒的重复。老子没有看到事物发展有前进或后退,有量变、质变和飞跃的发展规律。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存在有宇宙是有限与无限之争,也同样是自然科学家常思考的一个难题。自然科学家在思考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问题是,就必然会与宇宙的空间与时间问题联系起来想的。如果说宇宙最终还是有限的,哪宇宙就有一个开始和结局,那么宇宙开始之前和结局之后又是什么?从空间来说,哪宇宙就有一个边界,那么宇宙边界的之外又是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宇宙的有限性就会陷入无限循环的问题中,其结果,宇宙的有限论还是不能成立。
    关于穷尽宇宙的边界问题,虽然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基础上,设想出一个弯曲的宇宙模型。按这个宇宙模型,人们对宇宙的边界问题似乎解决了,因为在弯曲的空间就似乎无边界的存在,但它仍是一个有限的宇宙,即有限无边界的宇宙。
    虽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获得了物理学界较为广泛的共识,但是这个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如作为整个宇宙的模型来认识,在天文物理上并不为大家一致所认同,因为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宇宙中的有限与无限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既然一个宇宙模型是有限的,有限就必有界限,必有边界的存在。所谓的无边界,只能说是在这一个宇宙模型上,因空间弯曲原因,顺着曲线运动是无边界的。那么人家又会要问,有限的弯曲的空间之外又会是什么?这不同样存在一个有边界的问题。所以,爱因斯坦这个宇宙模型,如果能够成立的话,那也只能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的模型,除此之外,在宇宙中还存在着更多的宇宙,甚至是不同宇宙模型。
    由此看来,那宇宙就不只是一个,而是多个,就如恩格斯所说的: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无限多的宇宙。把它缩小来看,就如世界万事万物一样,都有一个和多个的关系。从具体的一个宇宙而言,不管是弯曲的空间宇宙模型,还是平直的空间宇宙模型,这个宇宙都是有限的,按宇宙爆炸论的观点来说,这个宇宙产生于一个奇点的爆炸,由于这个爆炸的巨大斥力,使宇宙不断的膨胀,温度的不断降低,热能不断消耗。在这个温度、热能量作用下,随着下降的温度和热能量递度的变化,而不断地形成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元素,以及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分子所形成的聚合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的样子。可是宇宙还在继续的膨胀,它的温度和热能量也同样在膨胀中不断地降低。按热力学第二定律来推测,宇宙到了有一天,这个温度和热能量降到了一定度规的时候,我们这个宇宙,我们这个地球上已经形成的东西也会走向消亡,整个太阳系也会终结。随着太阳的演化,成为红巨星到白矮星,最后塌缩成为黑洞样的天体,我们所处的宇宙就算是走到了尽头。从我们这个宇宙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有限的。但它的有限不是最后灭寂,在它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宇宙中的其它宇宙也在不同的阶段上发展着,因此,它的消亡只是个体形式的消亡,不是物质完全化为乌有,而是衰亡的宇宙物质会自然地融入到了整个无限的宇宙的发展中去了。好有一比,就如一个人死了以后,这个人算是死了,是有限的,但是整个人类和生命还在延续,已故的人体已融入到整个生命系统大的无限的循环中去了。不过,这个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否定之否定,是发展、前进,或者是暂时的后退,曲折的运动,波动式的前进。
    其三、柔弱是道运动的主导法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就是说,道所支配下的矛盾双方的运动,是弱的一方面在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柔弱才是事物运动的主导法则。“柔弱胜刚强”36章。老子关于柔弱力量的这种客观主导性,还在其它一些章句中反复地强调过,如在第八章“上善若水”,谈水的力量和无为的本质;在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七十八章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这些章句都是老子对“弱者道之用”这一道理的进一步补充说明。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老子的这一哲理是我们常人所不可理解的,因为它与我们一般人正常思维恰恰相反。按常理,以强凌弱,弱肉强食,弱不禁风,强大无比等是最常见的事实和道理。强大才是不可战胜的,弱小总是被欺侮的,受压抑的;强大可显示事物的力量,因而才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这似乎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老子与我们常人所思的如此相反,说出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命题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哲学上的本质与现象人们是如何去认识的问题。老子是用他哲人的眼光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真正本质,而我们常人则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只看到事物的现象。这是老子哲学中最光辉的思想,也是我们今人要感到惭愧的地方。
    老子的柔性哲学理论,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它的动力性;二是它的适应应变性;三是它的无为有益性。
    其一、柔弱的动力性。
    老子在七十六章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一章的意思是说,自然中的事物,凡是柔弱者是代表有生气的事物,而坚强者则是代表要死亡的事物。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弱代表向上,向前发展着的事物,也就是说,柔弱性是发展着的事物的一个显著的特性。对照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新生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观点是不是一致的呢?我认为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新生事物就是指在客观世界中正在发展和前进着的事物,它是从旧有的世界中孕育出来的,因而它代表着一件事物新的产生,代表一件事物新的生活的开始,所以它朝气逢勃,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固然,新生事物因处于初生阶段,力量柔弱,在强大的力量之下极容易被扼杀掉,但是,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它会在曲折中、困难中不断前进的,最终还是会战胜一切貌似强大的对手。老子虽然没有这样细致的哲理分析,但从“强者死之徒,弱者生之徒”的肯定语气,就可知老子的这一哲理与马克思主义的哲理是基本相符的,即柔弱的本质,代表着客观自然中有生气、有前途、正在发展着事物的本质。
    从客观的现实来看,老子观察的结论没有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世界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是遵从一条由弱到强,由柔到刚的发展规律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还没有那一件事是一生出来就是强大无比的,强大都是由柔弱力量积累而成的,在自然规律中,是由自然发展而逐渐生成的。在我们的可见的世界中,太阳的力量可谓强大无比。而太阳的强大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的,它也是由柔弱的气状物质粒子积聚而成的,由许许多多的氢、氦等原子在自然力和能量定律作用下逐渐积聚形成的。自然发展的辨证规律就是这样,当一个事物发展至顶峰的时候,也是它的强大无比的时候,但是,再往前走,就是它开始走向灭亡下坡路的时候到了。“反者道之动”,由强至弱,由刚到柔,从此它开始走着一条与前面一路走来的一条相反的道路。强大无比也不过如此,它最终还是要走向衰弱。另外,强大它还要面对着许许多多的强大,这些都是由弱小变化而来。因此,强大都是相对的,只有弱小才是绝对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最弱小的单位聚合而成的,没有弱小的聚合就不会有任何的强大,弱小是强大形成的基础、动力和开始。
    其二、柔弱的适应应变性
    所谓适应,是指事物(包括人)与自然相处时,事物总是适应于自然,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地生存,而不是相反。如两者发生冲突,就不是要改变自然面貌来适应事物,而是要改变事物的自身来适应自然,顺应自然。老子所说的事物柔弱的本性就有这种能力,它可随时随地的改变自己来适应自然的各种状态和变化,其中老子所举的水的例子就是这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老子所举的这个例子有两重意思,其中之一,就是柔弱的适应应变性中的不争性。在客观世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不仅有益于万物,而且与万物不相争,遇到强者就绕道而行,不仅如此,而且还总是甘居于“众人之所恶”,万物之下,随遇而安,心平气和地在底下待着。另一方面就是它的适应应变能力中的机动灵活多变性,在强者如林的世界里,水为了与世无争,变着各种不同的身法巧妙地生存着,如随上随下,随左随右,随大随小,随方随圆,随冷随热等等,它都可一应俱全,随机应变地适应着,躲着、让着、忍着、变化着。
    柔弱适应应变的本性,我们不仅可从水的本性中看到,可以这样说,在自然界的许多柔弱的事物中都可以看到。俗语说:“墙头一蔸草,风吹两边倒”。草的尖尖就较柔弱,它在强大的暴风雨中虽不挺立,但它的随机应变性并不逊色。就如草的尖尖一样,各种植物的尖尖也都是如此,它们都有这种适应自然风雨的应变能力。再如大沙漠中的花草与胡杨,岩石缝中长出的花草和树木等,这些植物只所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然生长出来,都是与它们的柔性适应应变本领分不开的。还有整个大气环流,我们所常常看到的天空云雾的生成等等,这些弱者,也都是在强者面前应运而生,各逞其能而生成的。
    其三、柔弱的无为有益性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对于这一段的解读,在前辈的理解中有两个不同侧面可供借鉴,第一个是借老子自己所说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自然物中的气与水的柔弱本性攻克能力,如“无孔不入”,“水滴石穿”等,来说明之,这是包括三国魏王弼在内的多数人的理解;另一个是南宋道士范应元的解读。他说:“至柔,谓道之用也,至坚,为物之刚者,道能运物,是至柔驰骋于至坚也。”又说:“无有者,道之门也。无间者,物之坚实而无间隙者也。凡以物入物,必有间隙,然后可入;惟道则出于无有,洞贯金石,可入于无间隙者矣。”东汉的河上公也有类似看法。
    我认为这两者的解读都可以借鉴,但以后者更为深刻。这是由于道的“无为不害(有益)”的本性所决定,也是由于道的“虚无”和“实有,或者是“无为用”,“有为利”相统一的存在模式所决定。“天下之至柔”可以理解为水,水可以渗透到看不见空隙的物质中间去,但更应该理解为道。“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只有无与有统一的道才有可能充彻于整个坚实的物质之中,也只有道才能做到“无为之有益”。所以我敢肯定范应元的理解更佳,他说得好:“道能运物,是至柔驰骋于至坚也。”
    从客观自然现象来分析,我认为老子的柔弱无为有益的哲理性是相当深刻的,它真正地反映了客观自然中最深层的科学道理,可以这样讲,大自然处处都充满着“弱为道之用”,柔弱无为有益的道理。在大自然的物质世界里,无机物与有机物相比,无机物为强者,有机物为弱者;固体与气体和液体相比,固体为强者,气体和液体为弱者。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说,物质的体积的大与小相比,大为强者,小为弱者。就从这些强弱的比较关系中,我们就可看出,在这个世界里,能够起着关键作用;能使整个世界活动起来;能使整个世界充满生机活力,显示力量的,从根本上说,不是强者,而是弱者,是弱势力在支配世界,主宰世界,使世界活跃起来,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我们先以人为例,使人充满着生机活力的是空气、水、阳光、和各类有机食物,就连支撑人体坚硬的骨架子里,也少不了这些滋补与营养。人老了,人死了,骨质中的营养物少了,或没有了,骨质再坚硬也是脆而易断的。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机活力,也同样是由于空气、水、阳光和有机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球上如没有大气、水、热带雨林在阳光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大气环流、水的大循环、生物的兴与衰等,就不可能有我们今日这样的活的地球,它同样可能是一个像火星等行星一样的死球。比地球体积大上100多万倍,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99%以上,无比威严的太阳的力量又是来自什么?它同样是弱势力集合而成的。在太阳的总质量中,98%以上是氢与氦两种元系。太阳的威力就是由这些软性的氢氦热核反应集合而成的。整个太阳系中几大行星为什么如此有序地运动成为一个系统,也是由于我们看都看不见的引力子集合的作用。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在太阳的热核反应中,会向宇宙释放出一种不带电,静止质量为零,运动为光速,穿透力极强,横行无阻的中微子。虽然现在科学还无法对它进行极有效的观测,但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它的存在,而且还是大量的存在。据有资料介绍,整个宇宙的总质量,星系仅占百分之几,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质量为下落不明的物质。由此,人们想到了很难观察到的中微子。有关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如中微子具有25MeV的质量,那么人们就可猜测到属于下落不明的物质很可能就是中微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今日所生活的宇宙就是一个充满着中微子世界的宇宙。虽然中微子有极强的穿透力,但它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力量的软弱是它的特性。中微子虽然力量柔弱,但由于有多的优势,它也会像太阳中的氢氦主宰太阳一样,主宰整个宇宙。由此要说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一个绝对的真理。
    由此可见,老子的柔弱哲学不能只看到水这样一个物质的本性,而应该看到是整个道的“无为用”的本性。整个物质世界,虚无与有用是一体的,是虚无主宰实有,实有拥有虚无,无与有的统一才使这个世界成为可见现实。这里我又要重复一下我在《道的存在模式》一文中所说过的一段话:“为什么宇宙会有这样铁定的规律呢?其原因就在于物质不灭和永恒运动的本性所决定的。物质不灭,就是一种实体的永恒存在;物质又是永恒运动的,运动就需要有空间与时间,这就是虚无的永恒存在,两者都体现同一物质中,当然就是虚无与实有的结合。”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事物的运动靠什么,“弱者道之动”,当然是要靠“无为用”,只有虚无、柔弱才有可能使死板结实的刚体物质活动起来,自然之理就在这里。
    作者:王受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