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修身(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现代 意义
    体验的首要性、训诫的中心性以及超理性的个人承诺的必要性表明,这种进路是宗教意义而非 哲学 性质的。然而,修身普遍存在于 中国 社会 各阶层及其各 历史 时期的事实清楚表明,
    以反映修身观念作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合乎情理的。甚至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中,修身也被认为是 政治 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冯契的智慧哲学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的中国最具原创性且有争议的体系之一,特别关注将实用性转化为以德行为中心的伦 理学 。修身为冯契的思想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修身也是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20世纪新儒家的明确特征确实是在其哲学著述关于心灵的学说中突出了道德性的论说。
    冯友兰(1895—),一位受新实在论 影响 的主要思想家,以人类精神、自我反思以及关于思想的思想作为其哲学的特征。在高度原创性的哲学活动中,他围绕四个基本概念——理、气、道体、大全——创建了新理学。他也将王阳明的“良知”作为哲学的假设,当作前提术语加以运用,这遭到了新儒家人文主义奠基人之一熊十力(1885—1968)的尖锐批评。熊十力坚持认为,作为体验的“良知”是一种亲证,是人类精神的实现。如果将“良知”仅仅界定为一种假设,那么哲学的普遍照顾的优点将被其与精神的无关性所抵消。一种假设何以可能引发深厚的充分实现的自承感?表面看来,冯熊之异在于 分析 的反思与伦理—宗教诉求的不同选择,前者属于哲学,后者则带有提倡宗教或神学的意味。然而,在我们的哲学定义中,对于未知领域的关切正是修身的特性与功能。
    如果哲学本身是一种精神探索并且其目的在于自我认识,那么在洞察力方面的训练有素的反思应该导向人的 发展 所必需的智慧。“良知”这一天赋知识和能力使我们得以通过自我努力进行修身,因此不应该仅仅被指认为一种假设。毋宁说,“良知”应该如同实存一样被证明为现实的和可体验的。前提术语的危险性不仅会导致错误的观念,使整个修习的意义模糊不清;而且会发生将真实的存在与意象中的可能性相混淆的错误。在将“良知”作为真实的现实与可体验的实在加以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体察到某种教条的意味,但是,这种结果正表明哲学家们必定具有共同的通过亲证而理解其所以如此的识见。如果“良知”如哲学家们所相信的是关于人的条件的天才洞见(作为新儒家思想家的冯与熊当然持此看法),那么它必定不止于一种假设。从表面看,这或许表现了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冲突。冯在充分证明“良知”的确当性之前将它仅仅作为一种假设,看来是正确的。他可能遵循一系列假设论据最终达到一个结论,即;没有“良知”,他的整个哲学建构将会崩溃。而熊可能会争辩说,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削减了精神修习的严肃性,将它降低为一种繁琐的文字游戏。
    新儒家人文主义的基本信念是,根源于修身的哲学适合于一切人并为一切人所必需,而远不只是局限于象牙之塔中的专业小团体的学术训练。按照《大学》的说法,自上层统治者和文化精英直到贩夫走卒,都应以修身作为根本。根本不立则道不得流行。所有为着人的发展的道德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制度设施都依赖于修身,由此方可达致家庭稳固、社群规整、邦国安定乃至天下太平。这种与道德、社会和政治相通的个人主义基于一种简单的观念,即整体健全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活力。人的终极完善意味着家庭、学校、社群、国家乃至天下之每一以及一切成员的良好修养。然而,将修身的意义简单理解为以社群的福利为目的是片面的。修身本身也是目的。判断家庭是否和谐、学校是否发挥作用、社群是否有秩序、国家是否政治清明以及天下是否太平,就看它们是否为修身提供了有益的环境。             
    修身哲学与复杂的现代社会有什么关系?市场功能的调适、民主制度的活力以及社会对于个人尊严的尊重,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参与社会之中的人的德性。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趋利、健讼、好争、利己,发展公心、正义、文明、诚信以及集体精神的要求也日益受到关注。那种引导我们将平凡意识提升为美善意识并且将私我转化为一种开放的、有活力的、创造性转化的自我的哲学,对于我们的精神生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修身对于时下强调分析技术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最持久的贡献或许是拓展了精密思维的范围,包括对于身边事物的反应、对于终极关怀的冥思以及对于日常生活事物的考察。在这一意义上,哲学不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团体的特权,毋宁说哲学是一种修身 艺术 ,与人类社群中一切有反思能力、思想能力和考察能力的心灵相通。虽然高度复杂抽象的推论仍然可能是哲学教师和 研究 者特有的工作,但自我认知的哲学活动则对于一切珍视精神生命价值的人都是开放的。诚然,在修身方面,不同个体的成熟与至善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一如艺术、文学或 音乐 ,初学者与名家巨匠在熟练与造诣方面的差异可能是极大的,但是,就哲学作为修身的观念而言,它是接近人类社群的一切成员的。尽管没有必要将哲学与逻辑、认识论和 自然 科学 解纽,但是作为修身的哲学或修身哲学(它们当然是有区别的)必定涉及人文和社会学者。的确,为了使哲学重新获得它曾拥有的“爱智慧”的意义与活力,哲学必须超越象牙之塔的域界。关注修身正是达此目的的实质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