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属于无建制发展,但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哲学界编撰的马哲史著述在修史义例、撰述体例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我国马哲史家们。比如,以时为纲的顺序、是否应遵循“史”的思维逻辑、是否应从史学意义上呈现马哲史发展的时代特征等等。 三 色彩变化的逻辑 当人们面对的时代精神发生了变化之后,人们的意识也被悄然无声地改变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物原来的样子。在不同时代精神灌注之下的马哲史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其中的一些逻辑是共同的。 首先,民族精神的影响。无产阶级是有国家的,中苏论战、中越冲突就是例证,这方面影响高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排在首位。一件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可以反映出一个历史学家的文化背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家会重视同一个价值观,虽然这些人都声称自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独立地开展研究的,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是反映出了更多的共性,而较少地反映出他们的个性[15](P15-16)。 其次,时代精神的转换。这在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明显,即新的世代带来了新的精神,作者们根据新精神调整自己的理论步调。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个人世界观归根结底总是受到经济方式的制约,都受到个人所属的那个阶级的立场的影响。 再次,历史资料缺失或历史学家有意识地选择史料的影响。马哲史的叠加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史料的叠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某个前人留下的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的看法,他看问题全面吗?史学家诠释的是前人留下的史学典籍,修昔底德首先是人们重构伯罗奔尼撒战争经过的一个来源,但它同时也是历史认识的一个对象,即所谓“前日视为撰述者,正为今日之记注,后日视为记注者,亦即今日之撰述”[16](P265)。当代史学家根据前人所留的史料并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之后以新史的面貌再传之后世,在这个人类文明传承的链条中,史学家既是“观众”又是“讲解员”,史学家如何诠释前人史籍是关键的一环。 最后,学术争论带来的变化。苏联人在20世纪20—0年代的哲学大讨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些常讨论常新的问题在争论当中达成了一些共识,于是对这些永恒问题的探索又向前缓慢地迈了一小步。马哲史家在采信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之后,马哲史也就呈现出一种新的色彩了。 四 余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马哲史的描述同样不会是一条直线,而这正是史学自身的规律决定的。 首先,主观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的记录者总是会认为马克思是自己的“老乡”,行文中总是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所处的时代精神和潜意识中的民族归属感。 其次,“以今代古”。历史学家越是用他所处时代的直接经历作为标尺去度量过去,他对历史的理解就越带有主观性。这样的文笔倾向是完全无法避免的,这也是史学自身的规律决定的。 最后,“以西代马”。哲学家们引进了一些西方哲学的术语,试图让马哲史显得更“时尚”一点,由此也可能形成了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作者:蒙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