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体的澄明是隐蔽与显现的统一 戴: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从其实质进程来说,是有主语的。但是我们认定并以文字的方式来描述某种思想连续发展的轨迹,往往就隐去了主语。《仁学本体论》的论述好像也采取了这一方式。仁体是自洽的,就是说仁体是自发自生的。仁体的显现和展开,既表现为仁的精神的嬗变,也通过哲学家对仁体的体认以语言方式留存下来。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仁体是如何一步步显现和发展出来的?原本就有一个仁体吗? 陈:你提到的这个问题非常地形而上学。我刚刚说,仁体需要澄明,需要原初的照明。仁体运动的历史,体现了隐蔽与显现的统一。仁体的主体是自我隐含的。在“绪言”中,我对此做过说明:“隐蔽表达了显现的限制,这正是历史,而个体达到的仁者之境不是或不必仅仅是因为‘见体’,而是仁体在个体之身的澄明。个体身心达到与仁体同在同显的澄明,但仁体的显现主要不是依靠语言,而是修身。”中国哲学从来不把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也没有把现象和本体分做两截的做法。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世界的统一。因此,不是仁体去生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仁体是通过显现而有自己的大用。所以,你说仁体的主语问题,本身就包涵在仁体当中了。 中国哲学所讲的仁体,往往被看作是天地之心,或者是某种天意、天心,甚至于被等同于天。有时候,仁体也被看作气的一种形态。“天地之心”可以只是指天地、宇宙、世界运行的一种内在的主导方向,一种深微的主宰趋势,类似人心对身体的主导作用那样成为宇宙运行的内在主导,同时,天地之心也是宇宙生生不已的生机和动源。在这个意义上说,仁体属于形而上学的实体。因而,宋儒所说的吾之体、吾之性都不是指个体的身体或本性,而是通于万物的共生之体、之性。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就是指天地的一切生成物都是共生同体的同胞。故此,我说天地之心体现的是共生、吾与的心,天地之仁体现的是共生、互爱的仁。 戴:阅读《仁学本体论》有一种很畅快的感觉。其中既有大量儒家思想资料的铺陈与检别,也有您对先哲思想的独到解释。其中就包括对一些儒学传统概念的详尽而到位的阐释,如将仁体、心体、性体等概念置于一处进行讨论。在“仁体第四”章的论述中,似乎暗含着一种思路,即认为心学以心体为仁体,理学以性体为仁体。心体和性体又分别是心学和理学所注重的实体。这样的讨论非常有意义。也许我的理解并不准确,还请您指点。另外,我一直对心体与性体这一对概念存有迷惑。您能否就心体与性体这两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何理解心体与性体关乎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对宋明理学本质的把握。朱子认为心体涵养得纯粹清明,便可扩而充之,达到与仁体同大,这需要积累很深厚的功夫。就心体而言,不是本源全体,本源全体不能限于一心,“本源全体”自有其宇宙论、本体论的意义。人们对于本源全体的认识也要以全体本体的本然自在为前提。所以,朱子认为仁体作为源头不是心体,恻隐之心不能作为源头,源头是阴阳五行的动静、开阖、变化,源头乃是宇宙生化流行。宇宙大化流行无所谓忍或不忍完全是仁体发用展现的结果。这一点我在“仁体第四”部分作了很详尽的解释,你可以参考。 实际上,朱子对仁体的宇宙论面向、对仁体的实体论面向的重视,说明了在朱子那里,仁体论已经具备了很完备的理论形态。特别是朱子把气作为仁体的实体,把生生和爱都看作气的不息流行的自然结果。朱子对仁体功能的解释,就将仁体论与宇宙论、实体论、境界论等都联系在一起。心体和性体,这类概念也就能够从仁体的发用流行中得到说明了。 仁体作为观念性存在,是否对应于人之心体或性体,既需要从观念中寻求根据,也要从体验中求得理解的通道。在宋明理学的理解中,仁体是万物存在生生、全体流行的浑然整体,故天、地、人、物共在而不可分。仁体不离日用常行,即体现在生活和行为,无论是识仁还是体仁,人在生活中的践行和修养就是要达到仁者的境界,回归到与仁同体。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中,心体和性体的活动都要从仁体角度加以阐释。 四、道体是生生变化不已的流行总体 戴:非常感谢您对仁体所做的进一步的阐发。在您的《仁学本体论》中,您对于仁体如何出现,如何在中国哲学的思想演进中逐渐透显出来,做出了非常明晰的阐释。这也是《仁学本体论》所蕴含的理论价值之所在。我想请教的是,仁体作为核心的本体论概念,与道体、理、气这些重要概念之间又有何关系? 陈:朱子《近思录》首篇即是道体。可见朱子对道体的重视。朱子所论的道体显然是指本原、本体。这就说明在朱子的哲学体系中,他非常明确地把本原、本体作为哲学体系的基础的意识。根据朱子哲学的立场,道体即是实体,也是最高实体。如果往前追溯,在理学中,道体的概念最早当为程颐所提出的,朱子则加以发明。照程颐看来,水流不息、物生不穷,都是与道为体,即都是作为道之流行的载体。这一点,我在“道体”第五章中有过详细的阐述,你可以参看。 传统儒学对道体的讨论,其思路是比较开放的。如《朱子文集》卷三十六答陆子静中,朱子就提出:“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一阳者,实乃道体之所为也。”道体是宇宙的根底,事物运动的根据和所以然。道体作为宇宙的根本就是太极,太极的流行展开就是道体。朱子同时认为对道体之见,还需要看到具体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我认为宋明时代的实体论已经将实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而万物亦皆备此实体于己身。此实体即是本体,实体必有流行发用,故实体论往往是体用论。宋明心学派主张本体即是主体,强调实体即心体。理学尤其是朱子学重视道体概念,以道体为最高实体,朱子还认为天地大化流行就是道体之本然,强调实体与现象的一致,而其道体大全的概念是把生生变化不已的流行总体作为道体,在哲学上已经开出新的境界。明代阳明学对道体论也有发展,即以道体为仁,把道体引入仁论,使道体学仁体合一,走向一种新的本体论。如果非要辨析道体、理、气、仁体概念之间的关系,则需要回到不同的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中。这样的工作很值得做,但需要有非常扎实的文献功底,以及高度的思辨能力。你可以细阅“天心”“生物之心”“心本实体”等章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