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综上所述,现代新儒家与“整理国故运动”虽然同样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但二者的研究目的与方法均截然异趣,由此导致了双方的研究结论尤其是对传统儒学的评价大不相同,其中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且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正是缘于此,现代新儒家对“整理国故运动”加以了严厉的抨击。 今天看来,由于缺乏批判的锋芒,更难脱恋古的情结,现代新儒家的局限是十分明显的。而“整理国故运动”则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理性批判精神,号召以“评判的态度”去“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无疑极大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不过,由于在研究方法上过分注重考据,“整理国故运动”实际上只是以史料考订与整理为主,基本属于微观史学的范畴,从而欠缺在宏观上整体驾驭的能力,更无法进行高层次的历史哲学思辨,这就很难达到它所谓“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目的。冯友兰在评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时就曾指出:“他的书既有汉学的长处,又有汉学的短处。长处是,对于文字的考证、训诂比较详细;短处是,对于文字所表示的义理的了解、体会比较肤浅。……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对于资料的真伪,文字的考证,占了很大的篇幅,而对于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则讲得不够透,不够细”[34](P212)。由此看来,现代新儒家对“整理国故运动”的批评和对“宋学”的提倡,则恰恰起到了某种补弊纠偏的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作者:卢 毅 [ 参 考 文 献 ] [1]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下)[J].《创造周报》第35号,1924-1-6. [2]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J].《新潮》,1919(1:5). [4]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胡适.胡适文存三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6. [6]耿云志、欧阳哲生.胡适书信集(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郭齐勇.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8]马镜泉.马一浮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9]黄克剑等.唐君毅集[M].群言出版社,1993. [10]王岳川.牟宗三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1]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M].台北:学生书局,1982. [12]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13]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4]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牟宗三.五十自述[M].台北:鹅湖出版社,1989. [16]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7]胡厚宣.我和甲骨文[J].书品,1997(1). [18]杜春和等.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9]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7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20]岳玉玺等.傅斯年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1]耿云志.胡适研究丛刊:第3辑[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2]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第5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3]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4]辩佛学根本问题——吕澂、熊十力往复函稿[J].中国哲学,1984(11). [25]黄克剑等.熊十力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26]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7]无锡县政协.钱穆纪念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8]钱穆.新亚学报·发刊词[J].新亚学报,1955(1). [29]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M].台北:学生书局,1992. [30]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1]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 [32]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我的若干断想[M].台北:学生书局,1983. [33]黄克剑等.牟宗三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