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贵族礼仪文化的丧失及士人弘道的觉醒 霸政之后,贵族逐渐丧失了礼的文化教养,这其中的内在原因很难说清楚。大概是大国统领霸政联盟的结束,使诸夏群龙元首,从而导致礼制失序;其次是夷狄入侵的压力暂时消失。在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的情况下,贵族们的轻慢与堕落就变得不可避免。霸政以后,“陪臣执国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夷夏之辨转为诸侯国内部的夺权斗争,贵族堕落的主要表现是缺乏礼的教养。《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齐国大夫庆丰傲慢无礼,对诗书礼仪一无所知。有一次,他出访鲁国,鲁国执政大夫叔孙豹设宴款待庆丰。但庆丰对贵族宴饮之礼毫不知晓,自然在宴会上表现出轻慢与无礼,于是叔孙豹引《诗经·相鼠》讥讽他。但庆丰根本听不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耻,不死何俟”、“人而无耻,胡不遄死”的诗句,可谓无知者无畏。 从《左传》中,我们可以发现,“君无道”导致“国无道”,多个诸侯国“无道”则“天下无道”。《左传》文公十六年:“昭公无道;君无道吾官近惧及焉。”成公四年:“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定公元年:“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哀公十二年:“吴方无道,无乃辱吾君。”鲁昭公七年,孟僖子临终前感慨地说,现在贵族都不知礼了,嘱咐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要向孔子学礼。孟僖子作为鲁国执政的三家大夫之一,清醒地认识到曾经贵族身份的标识——礼仪,现在已经不再属于贵族阶层所有了,并且敏锐地意识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士阶层已经成为礼仪文化的传承者。《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曾向孟懿子传授孝道与谨守礼制的关系,可知孟懿子确遵父命师事孔子。 礼制的崩坏是社会秩序失衡与价值体系混乱的根源。鲁国三家大夫在祭祖典礼撤除祭品时,冒用天子的礼仪,唱着《诗经·周颂》中的诗篇《雍》。孔子认为《雍》诗里面有“助祭的是诸侯,天子庄严肃穆地主祭祀”的内容,三家的家庙之礼又怎能配得上?八佾为古代乐舞,一佾指一行八人,八佾六十四人。按照周代礼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有最高规格的八佾乐舞。鲁国大夫季平子依礼制只能使用四佾,但季平子却公然僭越礼制,“八佾舞于庭”。孔子尖锐地批评道:“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在春秋时代的最后半个世纪,绵延120多年的赋诗传统已经终结。贵族普遍缺乏礼的文化教养,失去了引导民众的典范作用,标志着传统贵族礼仪时代的结束。 传统的士在西周与春秋前期,一般作为卿大夫的臣属、私臣,承担贵族家中的祭祀与礼仪等事务,以俸禄维持生活。在礼乐秩序井然有序的情况下,学习与掌握礼仪是贵族必备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礼排在首位。但当上层贵族日益自弃其礼的时候,士对礼仪的熟悉与传承,就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最具有文化教养的人。霸政时期,诸夏贵族在“尊王攘夷”运动中,形成了以礼仪引领社会风尚的文化自觉。霸主们相信,他们不是僭越礼制,他们是在代行王道,以他们的教养与能力,足以发挥指导天下民众的作用。这种观念在霸政之后,逐渐转移到士人身上。当礼成为一种观念的时候,道也随之内化为士人心中的精神自觉。士人意识到,传统贵族已经没有礼仪,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之责,那么,为使文化不辍,只有士人挺身而出,把道担任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