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礼与古典儒家的无神论宗教思想 (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教育的过程:是引出还是引导?
    通过这些样式的敬出现的成长和扩展是教育的结果。“Educate”(意为“教育”)这个英文词的词源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区别,这种区别也是区别“力/创造”的必然结果。“educate”可以表示“educare”(此为拉丁文,意为“引导”――译者):“培养、培植、使成长”,意指发现过程的意义上的成长,实现一种既定的潜在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作用象《美诺篇》(此为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柏拉图的一篇对话体著作――译者)中的苏格拉底,只是促使已经在那儿存在的某个东西出现。然而“educate”(教育)也能表示“educere”(此为拉丁文,意为“引出”――译者):“引出、诱导出、唤起、引导”,是此导师与此学生的协同努力,其中有对此关系的特定条件和他们创造的可能性的特别关注。第一种意义也许在西方的用法中更加常见,它求助于对理想典型的表达,而第二种意义给我们指示去“引出”,其意思是通过示范和仿效的过程帮助“弘扬某人之道”,而这种示范和仿效必须符合某人自己的特定的条件:
    当仁不让于师。【11】
    (在使你自己的行为能当得上仁时,即使是你的老师也不要输给他。)
    教育经过这样的解释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所涵衍的既有一体性,又有创造性——教学相长。正是这种意义上的教育才是《中庸》中的说法“达道”所表达的意思。【12】
    《论语》第九篇第十一章一段话是对“引导”、“弘道”这第二种意义的经典表述,在这段很精彩的话中,颜回说明了他有一次被孔子引导向前迈进一步的过程,就在这个行进过程中,他开拓了自己的道路: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深深地叹息说:“我越仰头看它,它就越高;我越深入它,它就越坚硬。我正看着它在我前面,忽然又到了我的后面。老师善于把我引向前;他以文化来开阔我,以礼节来约束我。我欲罢不能。当我才力已竭时,在我前面象是耸立起来了什么东西,而当我想要追随它时,却又无路可寻。”)
    作为主要隐喻的家庭
    家庭作为一种组织、作为规定它的、合乎礼的身份和关系的连结,为以下这一过程提供了最好的模式:即通过给出人类经验,并从中取得最大收获的办法开拓一个人的道路。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
    (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抓住了根本,道就会随之而来。孝和慈爱的责任感,我想就是仁的根本吧。)
    这个说法表明,将家庭与人类其他组织相比,人更可能完全地、无条件地献身于家庭。将家庭关系提升到中心地位,其意图是将人的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他的每一个行动中。
    家庭力量的作用是作为辐射中心促进人的成长。当自然的家庭和社群关系不被看作与更高的、超自然的关系相竞争、相冲突,或者不被看作是依赖这种超自然的关系之时,家庭的这种力量就会极大的增强。正是由于从家庭向外的扩展,个人就作为社群的、文化上的、最终是宗教上被敬仰的对象出现了。君子在他们生活的日常经验中获得、感受到强烈的宗教性,由此他们进一步成为他们的家庭和社群的先人,对祖先的遗产――天,它能表明更宽泛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文“教”这个词大多译为“education”(意为“教育”――译者)或“teaching”(意为“教学”“教导”――译者),字源学的分析表明,教育过程主要是在家庭背景下进行的。根据《说文解字》,“教”意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文从孝。”应当注意,这同一个“教”字在中国传统的早期带有浓厚的宗教涵义,它与道教和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儒教相联系时就更其如此。【14】
    一般地说,是各种样式的敬构成了家庭本身,是家庭成员之间适当的相互作用产生、规定了特定的、合乎礼的身份和关系,并赋予其权威性,教化的过程就是通过这些身份和关系而进行的。就象《中庸》第二十章所说: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15】
    (由不同亲缘关系而来的爱的等级,以及由品格上质的差异而来的不同程度的尊重,导致了对礼的遵守。)
    是以下这一事实使合乎礼的身份与关系与法规或法律根本不同:它们不仅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而且遵从礼的特殊的人的品质是它们的效验的最终标准。【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