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思想深远悠久(2)
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强调的是自然的统一客观性,采取顺应自然、静心观察的科学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另一方面,道家所谓的无为、顺从自然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创造机械、改造自然的先天抵触,对于中国古代机械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李约瑟认为道家顺从自然的思想是当代科学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中国科技后来出现停滞的原因,他认为是“重理性的逻辑与重实验的经验主义之间,有着极大的分歧,重理性的儒家和名家对自然不感兴趣,而道家对自然深感兴趣,却不信赖理性的逻辑。”确实,在中国古代科技中存在着片面的经验主义论调,对理性逻辑很少重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中国文化的三个重要思想流派儒、释、道三家其实是互为你我、互相补充的,并不是像李约瑟博士说得那样它们互相排斥、抵触。前一阵子在看李泽厚先生写的《论语今读》,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儒家对自然天地的认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其内容与道家的思想很类似,并且儒家一向强调乐观向上的入世态度,相比于道家的无为思想,我认为更符合今天人类社会主流的认知。如《论语*述而》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是说夫子钓鱼但不用绳网捕鱼,射鸟但不射栖宿巢中的鸟。“取物以节”,不妄杀滥捕,乃理性经验,但这里更强调的是人们所应有的仁爱感情。我们知道儒家的中心便是“仁”,这里的仁已经不再局限于人类之间,而是对于世间万物均应抱有一种“仁”的感情,不应暴殄天物,过度向自然索取。再如《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作为最高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长久有如山;作为学习思考谋划的智慧,其灵敏快速犹如水。真正聪明的人不仅能迎刃而解各种问题,而且因为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而快乐。“仁”似乎更高一层,已无所谓快乐,其心境平和宁静、无所变迁。这里的乐山、乐水说的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化,回归自然,免除各种社会异化,使人的心灵、身体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尽管有时这只可能是短时间的,但对体验生命本身极具意义。流动不居(水)而又常在(山),“纷纷开且落”,动亦静;“日长如小年”,静含动。主客同一,仁智并行,亦宗教亦哲学,这是儒家的特点。对于“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李先生也指出其儒家本意在于人对于鬼神之类的事物所采取的态度是不要加以轻易相信,但对自然仍要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或更确切地说是珍惜的心情。单从《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我们就可发现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有比较深刻的论述,并与现在所提出的生态自然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加以学习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