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我们都处在鲜活的传统之中 当我们提到“传统”的时候,往往会和“过去”、“落后”、“僵化”联系在一起,而与进步相对置,这与谈及“保守”就多半要和变革对立起来的情况颇为类似。但只要“审问之,慎思之”就不难理解,所谓传统既是在历史长河中持续积累、沉淀、修正、推进而至于今天的鲜活之物,还必将在未来的社会进程中延续无休止的充实与变革。 人们之所以下意识地将传统与僵化落后相联系,无非是把自己误判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似乎传统的落后至此结束,而未来的进步从这里开启。而其实我们都无非是绵延接续的历史中的一个链接点,最最平常不过。这种虚狂是君子之道所断然摒弃的,保守主义不仅仅尊重传统,而且认为我们都不过是传统中的一部分,传统从我们这里流向未来,并且统合了我们的印记成为未来的传统。因此,传统甚至是没有时间特征的,它决不是仅仅属于过去,而更多的是通达未来,并因此使得未来得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展开,因而从一开始就具有了传统所携带的深厚。 七、“中庸”之道是推动传统制度持续进步的内在机制 通过前五节的铺垫我们已经可以初步看到孔子保守主义政治理念内在地设置了推动自身进步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中庸之道。所谓内在进步机制,就是指确立保守主义政治路径的理性基础也必然一以贯之地以相同的逻辑推动传统制度的进步,而不需要另外的原则和意志。 中庸之道根据理性原则确立其政治保守主义理念,这个理念只是理性原则在政治领域的应用,而理性则根置于君子之道的精神内核之中,要求在人性五达道的方方面面都纯粹地、无过无不及地、中立而不倚地切中于理性。于是,具备了这种精神内核、并将理性的审慎和深刻与道德情感相统一的君子也就必然以理性精神对人之道的方方面面作出评判,那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露出来的不再适宜的制度不可能不引起君子们的思考和调整。 因此,“周礼”并不是君子必须永远坚守的教条,中庸之道选择的是延续至孔子时代的有效制度,是就当下时代背景而言适宜的社会规范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中庸的理性原则必然要求君子们展开持久的政治思考,推动传统持续地走向新的传统而被赋予适宜的内涵,正所谓“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这种形式的制度变革当然只能是审慎渐进的,它立足于既存有效制度,不间断地应对新的环境、形势作出微调,并根据实际的社会效果来选择有效的变革,进而将其融入到整体制度之中去。这是一个绵延持续的进程,或许根本就不是理论和语言所能展示的,这个进程的是由各种因素统合的结果,但就其中的能动性、目的性要素而言,中庸之道所依据的理性原则无疑是内在的推动机制。 论证这个命题,几乎无法在儒学文本上找到直接根据,勉强的零碎引证甚至会有穿凿附会之感反而有损于命题的理论性。但如果我们领会了中庸之道的深刻理性精神,和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原则,就不难理解中庸之道是不允许以一种僵死教条的制度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这其中包括了物质环境的变迁和人类自身总体精神面貌的改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