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乔木与世臣——论何谓国学复兴?(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家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可见,在冠礼中,使人认知基本的人伦关系,从而确立孝弟忠顺之德行,而这些德行正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当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冠礼,只是在十八岁时,规定其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亦即在触犯法律的时候,需要独立承担其责任。显然,这是负面的行为围堵而不是正面的德行引导,故当代社会使人只感到有力的限制而无德的感召。
    婚礼本称昏礼,盖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传统社会之婚礼有严格的程序,据《仪礼·士昏礼》载,先后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且皆于宗庙中举行,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亲迎时,男方之父戒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其子则曰:“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女方之父则戒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其母则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所有这些,使得婚礼在庄严肃穆、温情中正中进行,而不是如现代社会只是在男欢女爱的轻松气氛中进行。《礼记·昏义》释其大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又云: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上述之意,以《中庸》之语言之,则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但婚礼中所表现的大义在现代婚姻中完全消失,婚姻乃以爱情为基础,而所谓爱情,在庸常人的眼里,不过是两情之相悦或两性之相吸(爱情自有大义在,但大众常不能及此)。若相悦或相吸尽,则爱情将不复存在,婚姻即宣告解体。这也是何以现代社会婚姻愈自由,而婚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愈多的根由所在。是诚《礼记·经解》之所言:“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中国传统社会有关丧葬祭祀的礼仪很多,祭祀祖先、神灵、天地、名山大川自不待言,且有礿、禘、尝、烝四时之祭和门、户、井、竈、中霤五位之祀。依据《礼记·昏义》之意,“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又,《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祭祀礼之重要。而祭祀之所以重要,乃因为“祭者,教之本也已”。(《礼记·祭统》)何谓“教之本也”?祭祀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使人“反古复始”,由此即可成“教”。《礼记·祭义》云: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又,《礼记·祭统》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可见,祭祀决不只是一套外在的礼仪程序,必当有人的斋明、静修与存养。故《礼记·祭统》又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是以《礼记·祭义》云:“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诚非妄言也。
    但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科学的昌明,唯物论与无神论日益占据了人类的头脑,祭祀被目之为迷信而毁弃殆尽。再加之所谓“环保论”与“节约论”(“环保”与“节约”不当在此体现)之叫嚣,使得丧礼亦多简单而草率。此种情形,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仪式简短粗陋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殡葬收费昂贵服务专横且无视家属心情意愿,来宾着装五颜六色毫无哀情甚而在礼仪过程中互相说笑……整个丧葬过程除了向遗体告别行鞠躬礼外,根本就不成‘礼’。”(耿硎:《丧事岂能无葬礼》)丧葬祭祀之礼既无,现代人也就成了“无礼”与“无理”的人了。
    传统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就是墓志铭。随便翻开一本古人的集子,可以看到诸多的墓志铭,其主人一般在历史上并不显赫,但吾人可由墓志铭见其家风、修行、学问与功业等。所以,古人的墓志铭决不是一种浮夸不实的溢美之词。《礼记·祭统》云:“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这里的“铭”虽是指鼎器中的铭文,墓志铭的功能与意义亦当承此而来。《礼记·祭统》进一步云: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可见,“铭”不仅是对先祖德行之称美,同时也是对后世子孙之鞭策与教化。“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礼记·祭统》)这就是“铭”的意义。现代很少有墓志铭的存在,使得现代人只注重生前的实惠而不顾及身后的名声,于是,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是以世风日偷。
    现代人多从实用主义出发,以为传统的礼俗不过是纯粹的仪式,是形式主义的,可以抛弃。但是,仪式真的是纯粹的形式主义吗?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维特根斯坦对于仪式的论述。他认为人是仪式的动物,并且“必然性就建立在属于仪式的虔诚所具有的神秘性上”,亦即仪式所表现出的神秘性正是日常生活乃至逻辑语法意义生成的根基,他说:世俗生活的所有方面,日常的工作、政治、家庭生活以及闲暇,都成为宗教的仪式化表达途径。如果没有仪式性的虔诚,就根本不会有逻辑形式。换言之,意义本身在根本上就是仪式性的,它建立于判断上合生活形式上的神秘一致性。所有世俗的活动,整个逻辑语法,都应当表达一种相应的虔诚、敬畏、尊重和感恩。
    这样,维氏以为,“仪式表达了对更广大宇宙的参入感,表达了在根本上维系性力量面前所感觉到的敬畏、尊重和感激。我们生活中所做的大部分事情优先于对其可能后果的考虑。我们被一个由仪式活动构成的网络所支撑,这些活动被作为当然之事得到遵从”。可以说,仪式是文化处在高贵品格下的表征,现代人动辄以内心之真诚来代替仪式,以为仪式是不必要的繁琐与浪费,这正是现代人讲求自由而无限制的表现,因为一个社会仪式越少,就越堕落在个人的偶然性中,世风与民俗则愈堕落。但现代人是看不到这些的。维氏云:“给近视眼指路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你不能对他说:‘看着十里外教堂的塔尖,顺着那个方向走。’”此诚现代人之征象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