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儒学之性与天道(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家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再进而言之,中国传统学术中无哲学一项,此非中国人不知形而上学。中国人是坐而论,起而行,乃至于知幽明,通生死,功夫所致之处,卽是形上之境界所到之处。中国人不愿玄空说境界,怕高谈误人。譬如吃糖,中国人只是拿糖给你吃了,告诉你从这条路寻将去,自会吃到最甜最香的糖。不曾只将糖赞叹一番,说糖是什么滋味,应当是什么滋味,却没有拿糖给你吃。空谈之言,饿死人了还不自知,兀自谈玄说妙,天花乱坠,而无一朵可食。盖哲学有上学而下达之趣向。中国传统学术中没有哲学一门,乃因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之义法中属不类非法。philosophy一词,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其词根:philo,爱;sophy,智慧,其原义是爱智。现在翻译为「哲学」,是日人西周在十九世纪末之创译。儒家言仁义礼智信,以仁统摄后四者,仁能包涵义、礼、智、信,而单提义、礼、智、信时,这四者中不一定总是有着仁,卽此四者与仁,或有分离之时。智辨是非,探求知识,而知识之意义,言行之是非,要由仁来统摄。无仁之观照,智何益哉!《论语》曰「就有道而正焉」、「而亲仁」,就是以仁来正道之意。此处「正」字是纠正、扶正之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人心亡矣,礼乐有何用,知识又何用?如现代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法律、协约、协议日趋完备规范,但是唯利是图,无指点人心向善之处,人仅是挣钱与消费动物,人心亡矣,知识、智力转为变本加利之工具,唯利是图,灭绝人心。法网恢恢,疏而有漏,罩不住人心。人已非人,一不小心,触处皆可能引发机关陷阱,人类未来之路安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爱智、爱知识,从未占据主要地位,但也从未轻视忽略之。现代西方哲学危机迭起,根源正是在于爱智乏仁,无道而正焉。当下现象学诸流派大行天下,就因为深层次之道不见,以往的各哲学流派皆捉襟见肘,难掩其拙,只好从现象上思辨穷索。从逻辑推导概念,从概念推导而规定事物,人生之意义安在?其实,从现象上探求,范式上近似于《易经》之象、彖。然《易经》之象,似象非象,以象万物,尚还有广阔之天地。新儒家喜从哲学谈人生论学问,苦心竭力构建中国哲学体系,其实已丢失了中国心,仁义礼智信,过分看重了智也哉!
    说「宇宙万有本体是无形相、无质碍、绝对、永恒、全面、圆满、清凈、刚健的。」这一段话,杂糅释、道、耶语气,乃是赞本体之叹辞,未有实指。试问如何从这「无形相、无质碍、绝对、永恒、全面、圆满、清凈、刚健的」本体生出宇宙万有?新儒家未作答,自然余先生的文字中也未作答。由此叹辞中无法解答此一问题。儒家说宇宙的本体是理,朱子曰:「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个理,卽是条理、规范、法则、规律。但儒家并不偏在一边说宇宙之本体是理,不认为宇宙是一唯理的宇宙。而曰「有是理,便有是气。」「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卷一)但也不认此宇宙是一唯气的宇宙,而是理气不二,不可分先后,混然一体。朱子曰:「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朱子语类》卷一)理气合言,才好阐说宇宙之本体。有此理,便有此气,宇宙万有,卽从此气象万千上来看。
    万有之所以生,卽在于理气不可分上。然而,要说清此所以然,又当理气分言。朱子曰: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朱子语类》卷一)
    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朱子语类》卷一)
    理无形迹,不会造作,因气才能酝酿凝聚化生出宇宙万有,气则因理之条理规律才能化生。然理无形迹,凈洁空阔,是绝对、先在、完美的,它却不能造作,要因气才能有所造作。而气不是完美的,气有形便粗,有渣滓,有生有灭。因此论宇宙万有之本体,卽要看到其完美、圆满、绝对、凈洁、至善,此就形上之理言。又当从形下之气处,看到其渣滓处、粗处,不完美处,生灭处。无形下不可见形上,无形上则形下亦不存。由此可见,说本体,当理气合言,亦当分言偏言。朱子说「天卽理也」,就天之形上而言,天是理,是永恒的;就天之形下而言,天是气,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宇宙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宇宙,不是事先一切都已安排好了的,因此人在其中还可有所作为,还可有所创造。例如天不会耕田种地,不会吟诗作画,而人能为之。一切都已安排完美了的宇宙,是一个无情义无意思无意义冷漠的宇宙,其中人与物没有分别。换言之,这样的宇宙没有人的位置,也没有生机,是死寂的世界。死寂的世界里,心在何处?试问:「卽心体卽性体的绝对永恒的本体」,该如何顿放?
    三、心体与性体
    余先生常曰:「卽心体卽性体」、「非心非物」、「心物一元」等语,这些话语,笼统含混,似是而非,说得太快了。心与性,心与物之间,还有着诸多转换分疏。性属理,心属气。朱子曰: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朱子语类》卷一一七)
    我之所得之禀赋,卽《中庸》之「天命之谓性」也。理因气禀而落实成性,性之本体是理,然已杂乎气焉。因气禀之清浊精粗不一,故世间万物之性各异。虽万物之本性则一,皆是理一,然理一分殊,万物之所以为万物,乃因为此分殊也。抹杀了分殊,卽泯灭了万物,此乃只识理不认气之病。曰「性属理」,还须识得性与理之分合异同。心属气,心之动静作为,乃因性之禀赋。然而,心之广大,又不只囿于禀赋之拘束,而可上达于本性,卽识得本体。此「识」字,当有三层分疏:
    一、人与物未生时,只有此天,天卽理也,下不得「识」字。
    二、有万物而人未生时,只是一自然,无情义无计度。朱子曰:理已堕在形气之中,不全是性之本体矣。(《朱子语类》卷九五)
    性是许多理散在处为性。(《朱子语类》卷五)
    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纔是说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也。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朱子语类》卷九五)
    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朱子语类》卷四)
    伊川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曰「未尝杂」者,指万物之理纯然不杂,理一也。然性与理之间,已杂乎气矣。理无形,须从气见,卽由性来识得理,故曰性外无理也。由性识理,要有一番努力作为,要有计度有情义。而自然乃一无为之自然,只有人才能有努力作为,才能由性识得理,故此时依然下不得一「识」字。
    三、待得有人了,人禀得天地间最精爽之气,人心最灵,具众理而应万事,识得本性,上达于天理,此时,方能下得一「识」字。
    邵康节曰: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
    道卽是理,理无形体,性便是其形体。郛郭,范围也。人心广大,人心虽随人性而具焉,然人心却可超越人性所带来的气质之拘束。人之性情随着心量之大小,或大或小,因人后天之努力有所不同,然其本体卽是理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横渠释之曰:心能检其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张载《击壤集•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