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舒兹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 (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威利·艾森舒兹,温和表现主义
    本文以舒兹早期著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Der sinnhafte Aufbau der sozialen Welt,又译《社会世界之意义构成》,底下简称SA)为范围,探讨人文社会世界中有关意义与理解的问题。舒兹在解析「意义」概念时,虽沿用韦伯的「主观意义」(subjektiver Sinn)与「客观意义」(objektiver Sinn)之区分,但他引进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些概念,而发展出自己有关「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的特殊观点。令人遗憾之处是,舒兹本人对于这些观点,也就是「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所具有的不同层次之涵义,未曾作过有系统的阐述。本文的目的便是试着弥补此一缺憾,为舒兹构作系统性的说明。  
    进行这项说明之前,本文将先说明几个相关概念,包含「对他人的理解」(Fremdverstehen)、「当下理解」(aktuelles Verstehen)与「根据动机理解」(motivationsmäßiges Verstehen)等等。  
    在理解人文社会世界现象,特别是关于他人行动的意义时,舒兹指出有两项设定是必须具备的:其一是「他人也是赋予自己的行动以意义,再者,这个意义能够被我所掌握,就跟我能看出自己行动的意义一样」。另外则是「他人行动的主观意义,不必然等同于我观察其外在行动后所获得的意义」。第一项假定不表示我们在从事观察时,可直接触及他人的活生生体验,就像掌握自己的经验一般 ─ 不管是透过拟情(Einfühlung)或谢勒(M. Scheler)认为的某种「内在直观」(innere Anschauung)(SA, 29)─ 而使他人的经验等于是我自己的一般。舒兹强调「这样一个完全能够移情式的感受他人经验的假定,事实上是悖离意识之基本法则的」(SA, 29)。舒兹一方面不赞成我们能够直观他人的内在感受,同时他也不赞成如卡纳普(R. Carnap)所认为「他人的行动不是相应于他人一连串的体验,就如我自己的行动与体验的关系一般,它们而是被当作外在世界的事件序列,是对象之有形客体上的变化,而此对象被称为他人的身体」。(SA, 29)这种思考路线基本上认为我们既然不可能经验到他人内心,而只能经验到有形客体而已,所以从科学的立场来看,他人内心概念的假定相对于物理界而言在认识论上是次要的。由于缺乏实征的内容,所以有关他人内心的陈述,在科学上也是毫无意义。  
    他人的行动不等同于自然界的现象,它被赋予特定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个意义首先是行动者本人所赋予的,行动的产生往往也就是此一内在意义的外在显现。现在,这个行动的意义之产生过程以及相关的内在感受既然不能被我以理解者的身份直观地经验到,则我作为理解者所理解到的行动者之行动意义与行动者本人所赋予该行动的意义不必然相同,两者之间有所误差乃在所难免,这便是舒兹所指出的第二项设定:「他人行动的主观意义,不必然等同于我观察其外在行动后所获得的意义」。
    其次说明「当下理解」与「根据动机理解」之涵义。这两个概念乃是由韦伯所提出;对韦伯而言,「当下理解」乃是针对一项特定行动的意义所进行的理解,例如将某项行动理解为「砍木头」;「根据动机理解」则是将一项行动放到一个特定脉络里去进行理解,例如「砍木头的人为了谋生而这么做」。韦伯所理解的动机是「一个对行动者本身或观察者而言,被当作行动的有意义『基础』之意义脉络」。(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5; SA, 37)在舒兹看来他并没有对这一点作详细说明,亦即所谓「一种脉络,是行动者行动的有意义基础」所指的究竟是什么?舒兹在此将韦伯的「动机」概念进一步的区分为「为了什么目的」(um zu)以及「基于什么原因」(weil)两个部分。舒兹说: 
    「显然地这其中又包含两项不同的事物。首先,对我而言,它是我行动的有意义基础,是我对于一系列未来事件的期待,而这些期待将经由我的行动而产生。但还有第二种意思,即我有时谈到自己行动的意义基础时,事实上是指我的过去经验,它们促使我现在以这种方式来行动。在第一种状况下,我把我的行动当作成某些目标的手段。如果我想在这个情况下,找出自己的动机,我会问自己如下的问题:『在所有未来事件中,有哪些是我期待发生的?这些事件的发生或联合发生会成为我的行动意义。』如果是在第二种情况里,我会把现在的行动当成过去行动的结果,如同受过去『原因』影响而产生的后果;如果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找寻自己的动机,我会问自己另一个问题:『在我的过去经验里,那些经验特别与其它经验不同而构成或一起构成了我的当下行动之意义?』」(SA, 3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