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的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认真的批判、扬弃和创造发展,以便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五、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表现在: 其一、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文字上,“文以载道”一直是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文”只是手段,“道”才是目的。在科学技术上,科技活动不能违背“正德”的宗旨,即使是对于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新颖见解,其结果总是一致地导向对人心的启迪,落脚到告诉人们某种人生的哲理,否则被认为是“玩物丧志”。在哲学方面,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在艺术上,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还是书法、音乐、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一乍‘和”字。传统伦理道德学说的这种中心地位,既起到了正面深刻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巨人影响。以“文以载道’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来看,它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同时,这种思想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 其二、伦理道德绝对化和泛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人把它列为十条:仁爱孝锑;谦和好礼;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在几千年来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以一贯之的德行追求。这些美德规范的形成既是论理思想家的精神创造,更是一些仁人志士躬身践行的结果。但也有一部分是包含糟粕的东西,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就以“三纲”而言,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乃是一种“奴隶道德”,“它使为民者、为妻者、为子者都成为附属品,而无独立目主之人格矣”。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卜,儒家伦理道德与封建政治结合而沦为道德****主义,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许多贞节牌坊至今仍在哭诉着人肉宴席的残忍过程。 其三,在封建社会发展中,道德成为整体秩序的唯一评判。由于家国同构的机制,传统伦理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某种准宗教的作用。古往今来不乏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许多例子,甚至以德代法,消解了法律的严肃性,如新王登基,就大赦天下所有囚犯。尽管人们把大义灭亲看成美德,但在现实中却遭到许多人侧目。不仅如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尽管强调德才一兼备,实际上是重德轻才,倘若有不检点的地方,不管是否有问题,都使他的才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 其四,由于道德标准的绝对化,把私欲视为洪水猛兽,这就助氏了虚伪之风。一是表现在务虚不务实,只做欺上瞒下的表面文章,靠花架子撑台,只要看上去符合道德要求,赢得有德名声就心满意足。至于实际上于国于民于己是否有利、利之大小则无暇顾及;二是作伪,为骗取虚名而弄虚作假,于是造假者大肆吹捧,把别人引入吹拍的语境,以卖自己的假货。这种虚伪之风,只观其言不观其行,只见其表不见其里,助长了国人心口不一表里不一的性格弊端。 同时,伦理道德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所以我们还要挖掘儒家伦理文化中积极成分并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化的现代意蕴。其一,以商品交换为基本原则的市场经济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中,已内在地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神的涩泽荣一,就提出着名的“《伦语》加算盘”亦即“义利合一’夕说。他认为,“抛弃利益的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而完全的财富,正当的植利必须伴随着道德。”市场行为主体只有遵守市场规则,取才有道,增值有方,谋取阳光下的利润,才能使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诚信为上已经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规定的经济主体的德行修养。中国传统伦理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其二,在社会主义道德统领下并存的是公共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和市场道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从传统伦理思想宝库中,提取和吸纳那些精华成分,以建构我们新时代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如“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取其精髓直接作为政治道德;从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些规范中直接吸纳为仁爱之心、见义勇为、诚信不欺、谦和好礼的思想内容改造为社会公德;部分可以改造为家庭伦理道德,如“孝佛”:而传统道德核心部分如“忠”、“义’,经改造可以成为企业道德的灵魂。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极为丰富的,因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伦理文化过程中,我们对其的开掘工作永远也不会完结,而且,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也还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