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太极思维的生态与整体伦理(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学术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负性存在及其太阴其本身是一种反密度体制或说非质形存在,它对物质的积累、形成和停留等都具有一种相反的作用,即负势力和排斥力,所谓负势力就是一种无限平均、无限散漫的空扩力,这是负性存在的本身特点,而且越是靠近太阴处这种负势能力就越强,甚至会表现出一种超拔力。它的这种负势特点可以从我们头上天空中漫布的分子结构形势及其对气体、烟雾等的消化、处理情形上看出,也可以从人造飞船上杯水四溢而中间却空空如也的超拔现象中看到,不过我们头上的天空和人造飞船所在的位置和层次对这种现象的表现能力实在是太小了,它只属我们地球细胞的负势能力和范围,对比起“太阳系胞”的太阴处来说真可谓相差甚远,不可比拟。 
    由于太阴在细(系)胞整体中的极其边远和边缘的位置,可以想见,那里的空间(即太阴本身)将是多么地散漫和虚无,将会被调制和应变得多么巨大和辽远,如果还用我们地球所在的空间尺度去衡量和测定它,去寻思它在细胞中的形像,恐怕就有打破常规之感了。 
    太阴的位置就是“太阳系胞”外围边缘处,冥王星以外极其广大而遥远的空间,那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范围和存在,它就象一座虚有的,包裹着整个太阳系的空间隔离层或说负性壁垒。 
    当然银河系胞的太阴处,即银河系星团外围的广阔空域及其更辽远的空间边缘,其负性能力和程度恐怕比“太阳系胞”的太阴处还要深一个层次或更大的程度。科学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而负性体制也同样是分不同层次和程度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人造飞船上“杯水四溢”现象的产生,应该说是由负性存在体制的空扩性和负势力所决定的,这是负性体制在负性区域内相应位置上的必然所现,而决不是由什么星球或质点的“万有引力”所引起的。“万有引力”决不可能形成,产生和保持住“物质运动”现象,相反,它只能构成各星球质点间的相互疆持和疆化的局面,造成静止不动的状态或是一但失去平恒和静止后各星球质点间的相互吸引与对撞现象,然而宇宙间却从未有过这种现象的发生。) 
    十二  对“宇宙空白区”的解答 
    现代科学也承认,由爆炸产生的宇宙、其物质星体应该是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宇宙间的,而事实上在宇宙内所有星系(如银河系或其它河外星系)的周围,都存在着巨大的宇宙空白区,即没有星球和星体存在的空间,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显然是与爆炸产生宇宙说不相符的。那么这种所谓“宇宙空白区”是一种什么现象呢?现代天文学无从解答。然而从细胞观念的产生中,我们却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这种所谓“宇宙空白区”即包裹着硕大星系团的广阔外围空域,其实也就是相对于细胞核而出现的细胞液。如果我们把星系团的一面看作是更大层次上生命组体中或说天体系(细)胞中的系(细)胞核部分,那所谓“空白区”也就是更大层次上生命组体中或说天体系(细)胞中的系(细)胞液部分,如果我们把星系团的方面看成是正宇宙部分,那这种所谓“空白区”,也就是相对呈现的负宇宙部分。当然不管是正宇宙还是负宇宙,不管是星系团还是空白区,不管是细胞核还是细胞液,它们都是整体生命的产物和创造,都是细胞现象的所属,没有细胞决不会出现相对的正与负、实与空、地与天、核与液。这也是单纯在物质领域里或说正性领域里进行钻研和探索的人们及其产生的理论所无法认识的。 
    正性存在与负性存在(即地与天、细胞核与细胞液、物质与意识、太阳与太阴、正宇宙与负宇宙、星系团与空白区)在客观中都是存在的,它们分别是不同层次细胞内(或说生命组体内)的两个方面,也是对称并存的双方。它们中一方是可显、可见,一方是不可显、不可见;一方属阳性存在,一方是阴性存在;当然它们不只是表面和形势上的不同,它们的本质及其在细胞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所谓不可显、不可见的一面即天和细胞液的方面,在客观和生命中很可能潜藏着负粒子、空穴、网络、真空、超真空等现象及其对意识、情感、神韵、气象等方面内容的调动和影响。不可显、不可见并不等于没有,在任一层次、任一个天体细胞中可以说都包含有相对的正与负、阴与阳这对称的两个方面,它们也都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地才得以出现和形成,否则它们也就无法进行显示,区别和活动了。然而现代科学在对宇宙天体的认识与观测中,只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了那些可显、可见的一面,或说正性存在的一面,什么星球、星系、又星系团的,什么原子、粒子、又微粒子的等等,而在无形中放弃了它们周围广阔的空域和负性存在的一面,放弃了它们的整体结构形态和形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对客观的一种偏见,没有空哪有实,没有阴何谈阳。 
    单纯往一个方面的发展和认识,钻研和探讨,是一种打破平衡的行为,它只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向偏向,走向极端,走向深坠、走向对客观和生命的远离。 
    当我们单纯地遨游在物质领域或说正性存在一面的时候,我们认为太阳是细胞的核心和中心,然而当我们迎来了它的另一个伙伴,即负性存在一面的时候,当让事实较为客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了,原来太阳与太阴不过分别是细胞内的两个极端和偏向,是横向方面的两个无限。 
    太阴与太阳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白天我们面对的是太阳一面,接受的是太阳光照,夜晚我们面对的是太阴一面,接受的是太阴光照,太阳与太阴对于我们的生命和地球生态的现实来说都是同等地重要和必须、缺一不可,互为等同。 
    (当然对于这样一种存在形势即更大一层次上的天体系(细)胞,称之为“太阳系胞”是不合适的,因为“太阳”只不过是这个系胞中的一点、一个方面、一个极端,与太阳对称并存、相提并论的还有太阴以及整个系胞积体和其中潜藏着的诸多生命和生态效应与现象等,但是目前或暂时来说也只好这么叫。) 
    十三  “无限可分”与“无限可合” 
    科学有句名言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什么是无限可分呢,显然是指物质可以不断地、多层次地分解和存在下去。科学的这种发现和认识无疑是往物质的深处、里层,即粒子上地钻研和索见,然而我却要说科学的这种认识和发现还够不上是一个无限、顶多也只能算是半个无限,因为科学对物质的无限可分,很显然是从我们这开始往下分的,是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和所见。即然是从我们这开始往下分的,是我们的发现和索见,那我们这不就是一个头或一个边吗,即然有头、有边那还能叫无限吗,很显然不能叫了,即便它真的可以无限止地分下去,什么分子、原子、原子核、又中子、质子、粒子乃至更深一层的微粒子、微微粒子等等,但那也只能算是往一侧,一个方面的无限,或说半个无限。所以我们还应开扩眼界,拓宽眼量看到客观是一个整体,宇宙也是一个整体,而我们的地球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连续和罗积中的一个小小质点,我们对深层次物质或说粒子的钻研与索见那只是往一个方面、一侧的认识,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半个无限、一侧的无限。所以我们也应考虑到往外侧的、大范围上、另一种形势地无限及其存在,即包括我们地球在内的上一层次、上几层次地结构现象和形势的存在,并把它们有机地、客观地接和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连续、一个罗积,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无限,即宇宙世界的无限可分及其无限层次。 
    当然在这个连续的无限中,在这个罗积的宇宙细胞中,由于我们正身处于它的中间层次和层位上,(对于任一层次和层面上的生命来说,它们都属处于这个整体中的中间层次和层位上,因为在它们的两侧都同属“无限”。)所以它对于我们便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对称性的不同和相应的两个方面,两种存在形势,即内与外,微观与宏观,物质与宇宙,粒子与星球这两个方面及其相对于我们所呈现的一聚一散,一密一稀、一实一虚的存在形势,(这两个方面其实都属宇宙,不过相对于我们来说它们一个属内宇宙、一个属外宇宙)而我们在认识这两个方面的时候,也应相应地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即无限可分与无限可合。无限可分是现代科学对粒子方面或说内宇宙的发现和认识,是对生命的深层和内里的钻研和挺进,这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聚、很密、很实了,不分、不放大人们就看不清,弄不明白,就不知道“物质”底细,分即是观察和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也是对它所下的结论和定义,即“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而无限可合则是我们对外层次,宇宙天体方面所应采取的一种认识方式,宇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稀、很虚、很散了,如果还用分的形势和对它进行单一、个别的观察,分析与探讨,或是象观察物质那样的观察宇宙,那我们就只能与事实更加脱节,对宇宙更加飘渺和无望,甚至会走向它的反面和极端即对客观和整体的无视与否定,所以对这一方面我们要顺应其形势来个无限可合,要学会全面、系统地看待和认识事物,要有宇宙的整体观念。无限可合就是对宇宙和不同层次天体的一种合理归划和整体观模,系(细)胞就属这样的认识。无限可分与无限可合这种对称式地发现和认识世界是客观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也是对无限可分理论的补充和完整,使它从事实上只是对一侧、一个方面的无限,即半个无限,扩展和衔接到整个宇宙世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无限,当然这个无限最好应该写成——无限完整。 
    科学向深层次的发现及其对物质的无限可分理论,很显然是对事实上相对于我们所呈现的无限可合体制形态的一种人为钻研和分解及其不断往更低、更深层次里的追求和索见;而我们向外太空宇宙天体方面的无限可合式的认识,则是我们对事实上相对于我们所呈现的无限可分体制形态的一种客观组合和复原及其对更高、更大层次上乃至全宇宙天体结构模式的一种归纳和总结。往更深、更低层次里对客观世界及其粒子的钻研和索见,其产生的认识和结论是:“一切都是物质的”,而往更大、更高层次上对全宇宙天体及其结构模式的复合与归纳(即无限可合中的细胞观),其产生的认识和结论是:“客观是一个硕大的生命和生态整体”。这真可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境界,我们应该采取和站在哪一种立场上去看待和认识客观世界呢,我们就可能会有哪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所谓“无限可分”和“一切都是物质的”观念,其实也就是在对客观的偏见中,不断向物质的深处和里层的钻研与挺进,及其对片面的片面的事物的偏见与认领。这种观念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对平衡性和客观性的无视与打破,以及对主观自取现象的追求和进入所至。当然如果能让那些正在向唯物观思想领地进行钻研和探索的人们停下来,回头看一看,他们肯定也会有同样的发现(即对生命和生态的见识),因为他们所钻研的东西,以及他们自身的存在,正是一个生命和整体的所属,只是由于他们的偏见和偏向,才使他们忘记了客观,脱离了整体。由于单纯的唯物观是一种片面的思想结论,所以它只能算是领域科学的一种认识,而决不能成为哲学的内容。) 
    十四  对黑洞的发现与解迷 
    黑洞,是现代科学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一种隐性天体的猜测和构想,某些科学家认为:“如果有一个质量极大的天体发生引力塌缩,体积缩到一定小的时候,这个天体形成的引力场会使它周围的空间高度弯曲,形成一个闭合的球面。这样一来这个天体的光和各种辐射都无法摆脱出去,而外界来的光和辐射也有去无回,那么我们在这个天体包围圈的外面看,它就是一个黑的天体,人们把这种天体叫做黑洞。 
    黑洞的构想一出现,便引起了天文学界和许多爱好者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他们争先恐后、绞尽脑汁、变着法地寻找黑洞、搜索黑洞,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那么在客观中到底有没有这种黑洞和黑洞现象呢? 
    “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