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西风东渐,正是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激烈的反传统。康有为更激烈,他认为两千年来儒学的经书都是伪经,所研究的儒家制度都是伪制度。真正的制度是什么呢?他发明了一个从小康到大同的线性的社会进化趋势。他认为儒家都是伪经,把儒家的大统之道给遮蔽了。 他这么一弄,学术界就群起而质疑儒学了。像顾颉刚先生就认为大禹是条虫,三皇五帝不可信,古史都是古人伪造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是伪造的。孔子说到底变成一个科学骗子。整个就颠覆了儒家传统,产生近代整体性的全盘性反传统。到辛亥革命,大家援引中国为政之道,变成援引卢梭、孟德斯鸠,没有援引孔子、孟子。 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对于法学界,对于学习法学的同学来说,还是千年一遇,它正面临立宪的时刻,面临找到中国宪政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无论西方的宪政史、宪政知识,还是中国古代的治理之道、宪政知识,今古汉宋四大家,社会治理、政治治理的基本看法都会融入到最后面临的构建中国宪政的历史契机。这个契机是难得的。假如你生活在瑞士或者美国,那样的国家它的制度早已经构建好了,变成刚性的了,你就是总统也改变不了。 但是在中国就不一样,比如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看中共的领导没有一个肯定过现行的体制,像毛泽东是最激进的,文革说要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这个体制虽然是他革命建立起来的,但他要整个打碎。后来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江泽民、胡锦涛讲话都没有放弃对现行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什么呢?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对它的体制是最有信心的,但是中国的领导人却认为它的体制需要改革。实际就是宪政时刻还没来临。成教授讲的儒学中的宪政发引,给我们深入研究关于中国的宪政问题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在座的法学院的同学去钻研和完成它。 主持人:谢谢王老师的精彩点评,王老师还补充了许多儒学中的知识,下面有请高教授作点评。 高全喜:非常高兴听到成中英教授关于儒学中的宪政发引这样一个主题讲座。他基本上是在一个西方宪政史的背景下给我们梳理了中国儒家脉络中具有宪政内涵的、甚至具有中国独特性的儒家思想。由于时间关系,他对儒家的经典、相关制度的阐发不可能那么仔细,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他对民主的两种分类、对儒家思想几个阶段,以及与这几个阶段相关联的几个重要典章的分析,把握到一个中国儒家为主导的宪政思想大致的脉络和框架。 听了以后,我觉得作为法学院的同学,我们确实可以从思想层面中受到很多启发。成教授作为当代的一位著名的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在海峡两岸和欧美世界一直致力于推进和宣扬中国儒家思想,他从哲学层面上为儒家的宪政制度,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思考,为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好好读读《洪范》、《周礼》、春秋公羊学,尤其是新旧公羊学的历史演变,甚至直到今天的政治儒学,辛亥革命前后,康梁变法中的儒家思想,这些都与传统有关。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此,在我非常同意成教授对中国儒学宪政发引的基本脉络分析之后,我还想谈谈当前中国思想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典儒家思想,尤其是把古典思想导入中国社会变革,并试图予以理论化与实践化,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考虑。 谈到宪政问题,就像刚才王焱谈到了,宪政有古今之变,从古典宪政到现代宪政,这里有一个重大的转变。在西方,关于古典社会,有着不同凡常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如何过美好生活的制度设计,无论是古希腊罗马的城邦社会,甚至基督教的神权政治,其制度理想均是致力于一群人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政治体,大家过美好生活。过美好生活是古典宪政的内涵。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从古典宪政到现代宪政的一个重大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把政治上的宪法诉求降低了,理想降低了,放弃了私人领域,放弃的个人道德领域,逐渐只限于公共领域,集中是对公共领域中的国家政府拥有权力的限制和规范,这是现代宪政的一个主要内容。 我们在此不禁会冒出这样一个问题:古典宪政不是很好吗?一群人过一种美好生活,这样一个宪政目标,怎么到了人类发展到现代之后,反而追求降低了呢?一般我们读古典政治思想,都会感到那时的作品非常崇高,心灵充沛,荡气回肠。古典社会炮制这一套制度设置,那些思想家们对当时的理想社会以及现实状况的描述,对政治家的赞美是非常高的。怎么到了现代社会,现代的宪政制度反而把美好生活放弃了,最后变成一个越来越规范的东西,只是规范权力、规范政治。确实,人类文明或者宪法政治,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其理想追求这方面确实是在逐渐下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典学问是伟大的,现代学问是卑微的。 但是,尽管古典理想是伟大的,但它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古代那一套制度设置没有办法约束这一群人中必然要产生的对权力的个人性的占有,以及它的暴力和专断。古典社会除了驯化自己的道德良知,除了自我道德修养之外,它没有办法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制度,对权力予以驯化,予以有效地制衡和限制,以防范古典政治中拥有权力的个人、群体、阶级滥用权力。我们看到,罗马共和国从共和制到帝制到专制的转变,到整个罗马的衰败,权力的魔手一直伴随着罗马的发达到最后把共和国断送了。古今之变,在宪法意义上来说,就是变成了通过宪法制度,约束政治专权,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政治组织的,都不能恣意妄为,宪政就是约束国家权力的强暴。所谓宪政基本上是一个约束公共权力,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放开私人空间,把宪政越来越束缚到一个重要而狭隘的公共领域,权力领域、政治领域、国家领域。 对比西方的宪政演变过程,我对中国儒学思想或者中国传统政治,一直有着一种矛盾的看法。一方面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儒家思想确实是一个古典宪政的基本版图,它是美好生活的样态。讲究和谐,道德情操,天下为公,诸如此类一系列伦理性、道德性的东西,古代的士绅把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典范,这其中与西方古典宪政有很多精神价值上的共同点。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宪政内容,在中国古典社会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尽管儒家传统源远流长,但一个专权专制的社会也是历历在目,大一统社会,对整个社会的控制,一系列残暴和专制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儒家的德行政治和宪政蕴含,两者是运行不悖,甚至互为支持的。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层面,古典宪政在中西方都有千年的历史,一方面有它非常美好的德行高尚的方面,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也有它非常专制的、专权的、专政的这一方面。但对西方而言,它的宪政是完成了古今之变,它降低政治理想,它的最终目标可能是降低了,但它使人的美好生活至少可以在一个低层面中实现低级自由,或者第一位阶的自由。但是中国的古典宪政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实现或者没有走完它的古今之变。 所以探讨中国古典宪政问题,成先生谈得非常好,尽管它如此完美,依然会产生秦汉专制。还有,既然古典宪政如此完美,为什么到了明清之际,甚至到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如此的衰败。甚至我们谈八荣八耻、以人为本,庙堂之上充斥着这种陈词滥调的谎言和欺骗。这种东西和儒家所谓美德结合在一起,我们会觉得古典宪政的理想性和当今我们所诉求的现代宪政的制度内涵,在精神是不相同的,甚至是敌对的。你没有完成古今之变。 如果完成儒家思想的古今之变,我们可以塑造古典社会那种美好制度,那种道德情操。那种心情和我 们还没有走完制度变革就评价古典宪政,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现在中国大陆来说,首先面临的是要实现现代宪政,宪政中最主要的就是约束政治的专断权力,维系个人的以人为本或者个人的基本自由,言论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结社自由,这是宪政的最主要的目标。在这个制度完成之后,或者初步走完了它的基本制度构建之后,我们再来评价古典宪政的那些高尚、美好的高级版的理想,可能会更好恰如其分。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政治吊诡的深渊里头,当评价古典宪政高级版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矛盾。我自己经常处在这种矛盾之中。 就是说,古典的东西抽象得说是很好,但我们现在假如要是用古典那一套东西,那么,它能够给我们真正的力量,使我们改变现代专制专横的社会,实现现代宪政吗?我觉得很难。但是我们又不能说古典的东西不好,因为现代宪政最后达到的目标是很庸俗的,它没有达到古典宪政高级的道德性。现代宪政最终实现的人就是一个俗人,但是它可以有自由。古典宪政是成就道德的人,很高级。但是我们现在搞的话,连基本自由都没有,我们就是戏子,在戏台上唱那些歌曲,但是我们自己没有自由。这是一个矛盾。我自己都不知道在这个矛盾中自己究竟应该怎么主张,我一直处在困惑中。这是我听了成教授和王焱两个人发言之后的一点感想,谢谢。 主持人:谢谢高教授。下面是提问时间。 提问1:您刚才讲了那么多,最后的期望我可以这样理解,你对中国将来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参与民主,加上信赖民主。但当今中国如何建立信赖,如何实现参与呢? 提问2:我希望您能够回答一下在辛亥革命以后我们为什么没有走上君主立宪的政治道路,而是走上了共和民主? 提问3:黄宗羲先生关于理想政体的设计,你刚才也提到儒学在古代有内涵道德依据,但是缺乏外在化,黄宗羲先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外在化的涉及。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是古典宪政还是现代宪政,还是两者之间?它对当代有什么意义? 提问4:请进一步阐述一下大中至正。 提问5:你刚才讲的尚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天命,你怎么看待宗教在现代宪政的作用,我觉得缺乏这一环节的话,现代宪政其实还是比较难以实现它的某些理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