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儒学形上学笔谈(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最后,探讨生命之“终极目标”与“终极承诺”。“生命儒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超越“无怨”的死亡观,达到彻底的生死解脱状态。不可否认,传统儒者也可以实现生死解脱,他们用“个体成仁”、“天下归仁”来指导人生、克服死亡。孔子本人便是克服了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达到了“仁乐合一”的圣人之境。但是,孔子毕竟是圣人,一般人是达不到孔子的境界的。因此,需要在儒学中建立通过面对死亡来超脱死亡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确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生命主体如何为达到目标而有所承担,此即是“终极承诺”。在传统儒家来看,他们主张以“舍我其谁”的气度承担自己的人生使命,将个人的道德功业与天下大治紧密相连,以集体的长久与崇高弥补个体的短暂与卑微,从而超越死亡,实现“虽死犹生”之“无怨”式的生命终结。很显然,这种理路与“终极承诺”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对“虽死犹生”还需要做一系列拓展、提升。如:不是侧重从“由生观死”而是从“由死观生”来正视死亡。惟有如此,才可不仅正视生命,而且可以达到彻底的生死解脱。 
    相对于缺少“终极关怀”的传统儒学来看,建构“生命儒学”的工作艰巨而又漫长。但是,面对现代性所引发的深层困惑,“生命儒学”的创建是“不得不做”的工作。否则,面对“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之“两极”,儒学一仍会缺少“一极”;而且,恰就因为缺少这“一极”,儒学之对于人类的责任便未尽,且也很难全方位地参与人类哲学对话。可以肯定,“生命儒学”之建立,不仅是对传统儒学理路的丰富的拓展,亦是对“形上儒学”和“生活儒学”的有益补充。所以,在儒学的未来发展中,不仅要建立“形上儒学”与“生活儒学”,亦应建立“生命儒学”,此为笔者所倡导之儒学的“三学并建”。 
    [参考文献] 
    [1] 程志华.道德的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时代”[J].哲学研究,2009(1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4] 程志华,胡素杰.哲学之极——关于儒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J].学习论坛,2007(8). 
    [5]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基金项目:本笔谈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牟门弟子研究》(HB09BZX001)阶段性成果,并获得“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 作者简介:1、程志华(1965-),男,河北武强人,哲学博士,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崔宇(1979-),男,河北滦平人,河北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 作者简介:聂民玉(1969-),河北唐县人,河北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保定学院政法管理系副教授。 
    * 作者简介:张乃芳(1975-),女,山西昔阳人,河北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