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远一些说,中华的振兴、启蒙等等,为什么乱象频生?简单化、拿来主义、全盘西化,还有什么新儒家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是缺乏哲学的内核。例如,许多人极为仰慕西方的民主政治,却不理解其中深邃的文化背景和长期的积淀和艰难的创建过程,犹如基因的形成一样长期的演变构建过程,以及其中不断产生的阴暗面。例如,文化革命中搞的大民主,完全是瞎胡闹、瞎折腾。所以说,哲学的缺位和尴尬致使中华启蒙陷入迷途之中。 对《易经》和《道德经》的注释和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实质也是如此,即是没有从其哲学的本体论的本质中理解。 二 从《易经》谈起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制作的八卦图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其中蕴含着素朴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阴阳变换产生世间万物,而阴和阳的共存和变换则是万物产生的太极或本原。以二元论哲学理解它很容易而且顺理成章。以其他哲学理解它,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步入荒诞之中,例如有人曾将太极图理解为母系社会的生殖崇拜的图腾。将太极理解为哲学中的本源、本体、元存在等等,或者是指自然万物的本源才是贴切的,太极图或说是阴阳鱼图中蕴含的二元思想几乎从未被人们谈起。从八卦图中可以清楚的领悟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从对世间万物的起源和无穷变换的探索中开启了文明的脚步的。 从伏羲制八卦到周文王制《易经》,中间经历了大约两千多年,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给与补充和完善。《易经》在问世之后,一直处于百经之首的地位,而且从来没有动摇过。古代的人们用它卜卦,是因为古代人对未来的憧憬,又处在蒙昧之中,而且没有其他方法,那个时代,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具有一定知识和哲理思想的人作先知,人们每逢有事就找他卜卦。哲学的道理本身就蕴含有对未来的预测,所以,当时的人们以《易经》为卦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当代的人们以它为卦书则是愚昧的表现,因为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使人们已经清楚的理解,未来是由多因素决定的,而且具有多种偶然性,人们只能依靠自己不断的奋斗,去争取转瞬即逝的机遇,而且要靠自己的知识辨别机遇和陷阱等等,当然,智者可以从人们的面容和言谈举止中揣摩出来一点什么,也有人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赢得人们的信任,但是谁也不可能预测未来和命运。 《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在对它的注释《易传》和《系辞》中表现得更清晰,“一阴一阳之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最为简捷和清晰地描述了对自然本体的二元论认识。它的六十四卦,指的是万物的无穷变幻。可惜,《易传》和《系辞》的作者已经无从查考,其中可能还有孔子的思想或着作。 八卦和《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佳话,老子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无不受它的影响。 三 破解老子哲学的真谛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来字,但是,他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并且超越了国界。许多人对此不解,这是因为至今还没有人理解其中的真谛。 历史上和现实中对老子的《道德经》的解释太多太多了,但是,古人由于认识的局限,没有能从哲学的根处认识它,所以不可能是深刻的,而且往往是从一个侧面理解它;今天的人们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教条解释它,所以,又往往曲解它。 老子的《道德经》是人类哲学史上至今为止最为清晰的阐述了哲学的本体论中二元存在的着作,其中的“有”与“无”、“道生万物”以及“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不但至今仍然是光辉的,而且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八卦》、《易经》、《道德经》三者是中华古典哲学和中华文化真正的根。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前人和今人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即便是大家之作,也总使人觉得有牵强附会之感,因为都没有以它的本来面目,即二元论哲学理解和解释它,即便是二元论的哲学家,也没能从它是最清晰的二元论哲学瞻仰它和理解它、解释它。这也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一味的诠释是没有出路的。 这一章是开篇,对基本概念作了初步交代。韩非子的解释比较贴切:“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其中,将道与物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即“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同时,万物还须遵循道,这是“之所然”的含义。这里清清楚楚地表明了老子的二元论的哲学观点,而且,观念是十分清晰的,因为它不是像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那样以一种存在掩盖另一种存在,也不是将两种存在的关系颠倒或模糊,而是清清楚楚地说明两种存在,一种是物,另一种是道,两者的关系是物遵循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