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淮南子》及《列子》中的神话在这里于事无补,它不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况且这则神话可能属于汉初以古史人物造神话的产物之一。退而言之,即使这则神话起源甚早,也与《太一生水》文意无涉。在我的理解中,《太一生水》的基本思路与《周易》一样,是由占法操作到形上学宇宙论再到人事伦理,整个论述理性化色彩极浓,丝毫不涉及神话。 在後世文献,尤其是医占类文献中,我们却看到非常多的关于“不足”、“有余”、“西北”、“东南”的讨论,同时又丝毫不涉及共工神话。如《黄帝内经·素问》“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东南方阳也……西北方阴也。”《晋书·地理志》“地不足东南,天不足西北。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一千三百里……”《史记·日者列传》“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先王之道,乍存乍亡。公责卜者言必信,不亦惑乎!”其中《黄帝内经·素问》是以自然气象为标准谈医理,《晋书·地理志》在谈地理。而《史记·日者列传》把它作为比喻来引用,说明“天不足”观念与占卜的可能关系。另外,《协纪辩方》则是明确以九宫布局解释“天不足”: 若夫寅之为水,则以地不满东南。自析木之津,以达于巽之地户,皆积水之区。所为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者也,故寅甲巽皆水也。若夫亥之为金也,则以天不满西北。自少昊之墟,以至于亥之天门,皆积山之区。山者石,而石者金,故兑乾亥皆金也。金积于西北,而水盛于东南。 这里谈到的方位布局,是分别以天干、地支、後天八卦与九宫布局相配,故西北方为乾、亥、兑,为金;东南方为寅、甲、巽,为水。而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在占算传统中又被分别称作天门和地户。这和“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的观念不无关系,因为天和地分别在这两个方位不足,所以成为它们的门户。这一解释虽然天地相对,但并没有明确提到天地盘。而《太一生水》中两处将上下相对而言,说明是在讨论上下两层盘。两层布局可能正相反,所谓“讹其方,不思相〖当〗”。因而两者相互补足,所谓“〖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我们接着看“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高……”一句。因为是断简,无法确定下文,故较难解。如果把它仅理解为形上学的发挥,义理上固然可与“天道贵弱”相通,但“成者”、“生者”两个概念却不好理解。它们的含义就上下文而言,应指强者和弱者。强者是地的西北方和天的东南方;弱者相反为天的西北方和地的东南方。那么“生”和“成”是怎样区分的?在第一部分中,“生”、“成”出现了多次,如“太一生水”,“湿燥之所生”,“寒热之所生”,“太一之所生”;“是以成天”,“是以成地”,“是以成神明”,“是以成阴阳”,“是以成四时”,“是以成寒热”,“是以成湿燥”,“成岁而止”,“阴阳之所不能成”。其中的规律似乎是顺序为“成”,逆序为“生”,可更大的可能是两者可以相互换用。比较《周易·系辞》“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可是如果参照九宫数字排列:八、一、六、三、五、七、四、九、二,其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 六、七、八、九,再加上十为成数,这些数字都是“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数也”。如果贯彻我以术数解《太一生水》的思路的话,那么其中的“生者”、“成者”理解为生数和成数更恰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什么是“削成者以益生者”呢? 上面介绍的後世流传的、溯源到南北朝的太乙九宫占法,与其他九宫类占法不同,且与《灵枢经》记载的太乙九宫占法也不同。其不同之点在于一宫不处于北方,而是处于西北方,在八卦方位中为乾,与一般的九宫排列相比向右旋转了一宫。关于其为何如此,历来众说纷纭,如王希明认为“太乙知未来,故圣人为之蹉一位,以示先知之义。”乐产则认为“太乙之理,后王得之以统天下,故蹉一以就乾。”其中以郭璞说为最确:“地缺东南,宫数多者无出于九,故蹉一以填之。”这里“九”为九宫中最大的成数,其宫右旋一宫後填补原四宫而处于东南方,而四正是生数之一,这不正是“削成者以益生者”吗?如果这样理解正确的话,那么这一後世流传的占法,岂不可以溯源到先秦了吗?大家应注意的是,占法操作的复杂性不亚于思想观念的复杂性,一些被後世所注意,另一些则可能失传,我们在解释《太一生水》时不能固守某一成法,而应尽量开放多元。 (三)寒热、湿燥:天地盘的布局 《太一生水》第一部分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一段,可分四节:“太一生水……成岁而止”为正叙生成次序;“故岁者……太一之所生也”为倒叙生成次序;“是故太一藏于水……阴阳之所不能成”为较自由的发挥,阐明太一的本源地位;“君子知此之谓……”及以下断篇部分应言及人事。其基本结构仍类似于以上分析的两节,先由较具体的描述始,进而做些形上学的发挥,转而言人事。 关于人事部分是断简,故无法多谈。而所谓形上学发挥部分,首先明确说明太一“〖为〗万物母”、“为万物经”,然後与天、地、阴阳相比较,说明它们都做不到(“不能杀”、“不能埋”、“不能成”),从而突显太一的本源地位。另外它还较正面地谈到水和时:“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似乎它们与太一不可分离。值得注意的是该节没明确提到上两节都出现的“神明”。 现在回头看正叙和倒叙生成次序的两节,我们可以把所有参与生成的因素分为三大类: 一、原素: 太一 水 二、空间因素: 天 地 神 明 阴 阳 三、时间因素: 四时 (春 夏 秋 冬) 寒 热 湿 燥 岁 我们看到空间因素(除神明外)在上面形上学发挥部分都被提到,而诸时间因素仅以一“时”字带过,它其实涵盖了四时、寒热、湿燥和岁几个因素。在以上生成次序中,一个显然的疑问是:为什么谈宇宙生成却最终在谈“时”与“岁”?因为一般理解中的宇宙生成论都以生成万物为指归。比较今本《老子》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精神训》“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在这一点上,上面所提到的“为万物母”、“为万物经”更象宇宙论,那么这个生成序列谈的是宇宙生成论吗?我认为它是以宇宙生成模式来说明占法操作,即从太一到阴阳较接近宇宙生成论,而从四时到岁则是较具体的占法说明了。《太一生水》是以空间因素服务于时间因素,以天地生成为其“岁占”做理论说明。 在几个时间因素中,四时和岁是明确的时间单位,可寒热湿燥就不太象了。因为它们更象是对四时气候的描述,它们与四时相表里,都是岁的具体表述。现在回到我的假定上:《太一生水》是对太乙九宫占的解释说明。我们知道太乙九宫占盘的地盘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冬、立夏、立春、立秋八个节气来标示,此八节气分属四时而成一岁,从而形成九宫类占法的基础--岁。而比较《灵枢经》记述的占法,其中“八风”的位置很重要,从“九宫八风”并列的说法可见一斑。八风与八方位相对应,又有与之相对应的气,以简表示之: 南 大弱风 气主热 西南 谋风 气主弱 西 刚风 气主燥 西北 折风 北 大刚风 气主寒 东北 凶风 东 婴儿风 气主 (身) 湿 东南 弱风 气主体重 其中寒、热、湿、燥作为六气中的四气,分别对应于北、南、东、西四方。寒热湿燥并列的提法很常见,如《黄帝四经·十六经·姓争》“夫天地之道,寒涅 (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黄帝内经· 素问》“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可是在《内经》中更常见的是五气的观念,其与方位相配如下: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这里与《灵枢经·九宫八风》不同的是,湿配中央土,东方则以风代之。 寒热湿燥四气与《太一生水》中“寒热湿燥”的一致,恐怕是我以太乙九宫占来解释《太一生水》的最直接明显的证据。四气分布对应于四时而成岁,确如李学勤所言,是“中国古代数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基于此点,他也曾猜想《太一生水》与九宫占有关。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寒热湿燥四气在《太一生水》中的地位呢?我认为《太一生水》中寒热湿燥四气的地位大约相当于《周易》中的八卦。宇宙论的阐明自太一 至四气止,或自太极至八卦止,它们的中间环节如水、天地、神明、阴阳、四时, 或两仪、四象,都是为说明九宫或八卦的布局而设,并不能明确标示出来。只有八 卦,或四气配以九宫才可行占。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太一生水》提供的宇宙生成模式:它并不在乎造就山川鸟兽,其落脚点在于“成岁”,进而以之为基础进行“岁占”,具体的操作模式即以四气配九宫方位。为进一步说明四气的成因,便推演一幅自太一而始的宇宙生成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