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系辞传》是稷下道家之作(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艺术中国 佚名 参加讨论
三、《系辞》与齐之文化精神  
    先秦文化的发展有着地域的特点,这点学界多已承认(李学勤先生说得好:普遍存在的文化的共通性,和各地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相排斥的, ……我们研究古代各个地区的文化,既要见其同,也必须见其异。(《多彩的古代地区艾化》,中华文史知识1989,3)。譬如齐鲁,为邻国,同处今山东境内,但文化面貌却有着重大的差异乙鲁在春秋时为周文化重镇,时人曾有“周礼尽在鲁矣”之说,但到战国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学者到鲁国来求学或游学,曲阜冷冷落落。”(周斌: 《文化中心由曲阜到临淄、的转移》, 《管子学刊》,1989年第1期)文化中心由鲁转移到齐都的稷下学宫。齐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势力及其开明的政风与学风,使稷下人才会蕞,蔚为百家争鸣的场所 。  
    近来有不少学者撰文从各个角度探讨齐鲁文化的差异。有的学者指出:“鲁主常、主合古、倾向于保守,齐主变,主合时,有革新精神”(林存光,宣兆琦:《试析先泰齐鲁政治文化的差异》;《管子学刊》。l991年第2期。下引同)“鲁国是一个以传统定向为主的社会,因而关注的是行为本身内在品格的定性,给予行为的是一种道德期待。……而齐国是一个以现时功利目的为主导的社会,因而给予行为的一种结果期待,即指向或关注行为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的功科目的。”还有的学者分析说:“单一的农业经济导致了鲁文化的单一性,缺乏内在的活力。……鲁自建国始就株守周礼,受周礼的限制的鲁文化呈封闭型和保守性,对外来文化持排斥态度,不能容纳彼此枘凿的思想;缺乏创新精神。”(白奚:《战国学术中心产生于齐国的必然性》,《管子学邗》1991年第2期,下引同)而齐国则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经济的多样性带来了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商业的发达促进了齐国同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带来了齐文化的开放性,……他们的思想不封闭,易于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容纳各种不向的,甚至是互相对立冲突的思想”,“从而形成了齐学求实,主变、富于革新精神的特点。”   
    这些论述已将齐鲁两国不同的文化精神简略地勾画了出来。我们如果把《系辞》放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其归属,那么结果便会十分明显。  
    首先一点;就是齐学具有的革新性。这个特点:因战国时期田氏代齐而得到了强调。兹举数例为证, (1)《管子四篇》中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 “子而代其父, 曰义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白心》)以武王伐纣媲美田氏代姜齐,这是稷下道家肯定田氏“革命”合理性的例证之一。(2)慎到学派有言: “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君而无易民。”(《慎子逸文》)这也可能是稷下黄老肯定田氏易政之举的一个例证。(3)有趣的是,孟子“伐纣”的观点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齐宣王问说: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说:“于传有之。”宣王接着又问:“臣弑君,可乎?”孟子回说: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这里不排除孟子是在讨好齐宣王来为其先祖取代姜齐做论证的可能性。无论如何,这答案是恰合齐宣王的心意。 (4)类似的思想,也见于《彖传》对《周易·革卦》的解释:“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以此,我推测《彖传》有可能是楚人游于稷下的作品)这类变革的思想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对于变化的肯定,如《管子》所说: “(圣人)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 “圣人裁物,不为物使”, (《心术下》)以及“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内业》)《系辞》同样表达了这种精神,它强调《易》之为书,所着重的就是一个“变”字。它反复说,“化而裁之谓之变”, “一阖一辟谓之变”,与《内业》篇一样, 《系辞》表彰“日新之谓盛德”,这显然是受了《内业》的影响,而与齐学的革新精神相呼应的。 
    其次,是齐学的功利取向。齐亩太公始,就有“上功’的思想,以后经管仲到田齐,这种“上功”思想一直得到保持并发扬,如《心术下》所云:“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或如在齐影响颇深的《黄帝四经》所说:“公者明,至明者有功”,“功得而财生”。《系辞》也表达了这种倾向,它不像孔盂那样注重内在品格的定性,而是更注意外在的功业。在《系辞》中,我们随处都可看到对功业的强调。如: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  
    “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这最后一句《系辞》崇尚功利的思想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圣人并不是人伦之至,而是“备物致用、立成器”者,从这里可以看出它和儒学本质的不同,以及它和齐学与稷下道家的一致。和这相适应,就是:如“崇高莫大乎富贵”一语所显示出的《系辞》对财富的重视,这和战国中后期齐国富裕景象是相应的,而“何以聚人曰财”一语,又似乎正是齐国依靠其强大,的财力来兴办学宫,招致贤人而加以尊崇的情境的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