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教育名家名著:《百家姓》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百家姓》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广为流行的蒙学识字教材。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初年。南宋人王明清考证说:“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无可疑者。” 按,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夺取北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当时全国尚未统一,摄于宋的威势,地方割据政权如南唐、吴越等国纷纷向宋称臣入贡。宋则坚持武力统一中国方针,用了十余年时间,先后灭掉各地割据政权,最后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其中李氏建立的南唐政权、钱氏建立的吴越政权先后于公元975年和978年被灭。从公元960年至978年,“钱氏奉正朔”共有18年之久。王明清的结论是,《百家姓》即成书于这期间,乃吴越不知名的“小民”所编。《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是尊宋朝国姓为首,把吴越国姓放在其次。“孙”是最后归降宋朝的吴越君主钱 (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吴、郑、王”乃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武肃)以下诸帝后妃之姓。王明清为南宋时人,靠近《百家姓》成书时期,而且有材料说《百家姓》于宋代即已盛行。所以后人同意王的说法,对于《百家姓》成书时期向无争议。如明人朱国桢说:“今《百家姓》,以为出于宋、故首以‘赵,钱、孙、李’,尊国姓也。” 谈迁在《枣林艺蒉》中也说:“《百家姓》相传宋人作,故首赵。”可是谈迁又说:“《南雍志》有唐虞世南《百家姓》一卷。”可知唐代已有《百家姓》,只是没有流传下来。后来流传的则是宋初所编以赵字打头的《百家姓》。
    这本《百家姓》一经编出,即流行开来,而且久盛不衰。宋元明清几代都用作蒙学识字教材,并且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达到家喻户晓程度,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背得几句。除在汉民族里流行,还有《蒙古字母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流行于兄弟民族之间。
    和王明清同时的陆游有《秋日郊居》诗三首,其第三首是: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该诗下面,作者自注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陆游自注和王明清所说《百家姓》为“市井间所印”,说明《百家姓》在南宋时已很盛行了。元代以来,新出《三字经》风行于世,然而没有把《百家姓》压制下去,倒是《三字经》、《百家姓》同隋唐以来广为流传的《千字文》三本书配合起来,构成一整套的启蒙识字教材,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布。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清末刘鹗所著《老残游记》第七回里,书店掌柜的说:“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三》、《百》、《千》、《千》,都是在小号里贩得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反映了那时《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流行和使用的情况。
    《百家姓》通行本472字,列“赵、钱,孙,李”等单姓408个。“万俟、司马,上官、欧阳”等复姓30个,最后以“百家姓终”结尾,共收汉字姓氏438个。它只是把姓氏堆积在一起,用四言韵语排列开来,不包含其他意义。这同《三字经》、《千字文》用三言或四言韵语介绍各种知识、灌输封建思想,把识字教育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是不同的,像是脱离了我国古代蒙养教材具有多元功能的传统。很多人批评原本《百家姓》,并试图编写新的本子来纠正原本的不足。如明末黄周星就严厉批评说:“杂乱无文,于义奚取!”他还下功夫编了《百家姓新笺》(也叫《重编百家姓》),力图用姓氏编排,表达出某种意义。可是黄的努力没有成功,《百家姓新笺》和下面将提到的其他各种《百家姓》的改编本,都没能取原本而代之。一本仅在介绍姓氏,用于识字,没有其他意义的小书,竟能如此久传不衰,乃是各种因素综合产生的效应。
    首先是社会的因素。《百家姓》适应社会需要,有很强的实用性质,即吕坤所说“以便日用”。我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家庭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生产的单位,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和人们的家族观念有着长期的历史和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对姓氏十分重视。而从《百家姓》里可以知道自己家姓氏排在那里,了解到全国姓氏全貌。有的《百家姓》版本,于每一姓氏下注上该姓氏的郡望,很是流行。郡望为大家望族的郡属,起于魏晋门阀制度。以后门阀制度衰落,了解本姓氏郡望,寻根求源,接续家谱,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和实际的需要。可以说,《百家姓》的流行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需要,满足了某种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
    宋代以来,我国封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在某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人们的社会交往扩大,商品和货币交换日趋频繁,使用书信、帐目的机会大为增加。因此有必要熟读《百家姓》,牢记众多姓氏。
    因此,本是蒙学教材的《百家姓》,也受到成年人的欢迎,可说是老少咸宜。而成年人熟知《百家姓》,对儿童在蒙学里的学习,无异增加了许多编外的教师,父母、兄长都可以检查和辅导儿童学习。
    其次,从教育的需要来说。我国蒙学采用一入学首先集中识字的办法。大约识得2000来字,才进入阅读、讲解的阶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或两本,都达不到2000生字的目标;三本书配合起来使用,恰好符合要求,而且有一定的重复率。因此,在蒙学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百、千”配合成套用做集中识字阶段教材的模式。《百家姓》在流行过程中,有认为它的字数太少、所收姓氏不足的,先后编出几种《千家姓》来,但都不足以代替《百家姓》,不能流行开来。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三、百、千”已成为识字教学模式,《百家姓》受到社会的承认和欢迎,其地位是难以动摇的。
    蒙学里教识字,只要求初入学的儿童认读生字、背诵课文。老师对字义、句义和课文内容很少讲解,也不要求儿童掌握。《三字经》、《千字文》两本书中的知识和思想内容,有些是儿童在识字过程中能够懂得和接受的,很多内容则是在他们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才逐渐加以理解的。由于对课本背的烂熟,达到终生不忘的程度,就为他们以后逐渐理解提供了条件。《百家姓》只有姓,没有其他意义。姓对儿童来说是容易理解的。他们读《百家姓》,只要能认得字,背得全文就行了。从集中识字的教学来看,用《百家姓》做教材,有益无害。背得众多姓氏,对于以后“四书”、“五经”等古籍的教学也是有帮助的。古籍上的姓氏,学生能很快指认出来。
    第三,《百家姓》编写上的优点,是它长命不衰的重要原因。《百家姓》押韵自然,琅琅上口,铿锵悦耳;篇幅短小,四言成句,易读易记;用字普通,特别是一开头都是最常见的姓,能吸引人。
    《百家姓》共收集汉字姓氏438个,是否可以认为这就是宋代初年汉字姓氏的总量呢?或者说《百家姓》已把当时的汉字姓氏包罗无遗了呢?否。因为后来不断有人指摘《百家姓》字数太少、收进的姓氏不足。有的指出《百家姓》遗漏了一些重要姓氏,如单姓的“商,岳、涂、来”,复姓的“左丘、叔孙、鲜于、胡毋”等。还有多本的《千家姓》问世,如《皇明千家姓》共收单姓复姓1968个。这本千家姓,是明初洪武十四年翰林院编修吴沉、典籍刘仲实、吴伯宗根据户部黄册(户口册)编写上奏的。所收近2000个姓可以认为反映了当时全国汉字姓氏使用的情况。可惜今天没有材料说明宋初全国汉字姓氏的数目。如果认为《百家姓》所著录的400余个姓氏就是当时全国的总数,那末仅经过400年时间,明初姓氏总数一下子就增长为宋初的五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百家姓》并未把宋初的姓氏包罗无遗,当时的姓氏绝不止400余个。根据《皇明千家姓》所载明初全国姓氏的总数,我们推论宋初姓氏总数可能在1000以上。
    既然《百家姓》并未把当时的汉字姓氏包罗无遗,那么除去作者疏忽、遗漏了某些重要的姓氏外,还有一个作者在编书时收集和筛选材料的问题。可以认为作者在筛选和编排材料时,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即使从今日我国汉字姓氏使用的情况来看(今天多数的姓氏是由古代沿袭下来的),《百家姓》所著录的姓氏也是有很大的覆盖率的,而今日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大姓如张、李、王、赵、陈、杨、孙等,《百家姓》都是编在开头的几句里的: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使用汉字姓氏的人,绝大多数可以从《百家姓》里找到自己的姓氏;而几个大姓,一翻开《百家姓》就看见了自己的姓氏。这是《百家姓》使人感到亲近和受到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百家姓》在编写上的优点,就使得后来各种《百家姓》的改编本终不能流行开来,即使像康熙《御制百家姓》动员政府的力量加以推行,也未能撼动原本《百家姓》的地位。各种《百家姓》改编本的目的,除上面提到过的:为使姓氏编排具有意义,为补充原本姓氏太少之不足;还有一种情况:明、清统治者不愿意让“赵”宇打头。如《皇明千家姓》的编写,首先是为了做到用明朝国姓“朱”字打头,宣扬皇帝权威;同时兼有其他两项目的,是费了一番心机的。它的开头是:
    朱奉天运 富有万方
    圣神文武 道合陶唐
    学弘周孔 统绍禹汤
    荡平胡狄 混一封疆
    爰革夷习 树立典章
    尊崇仁义 劝勉农桑
    中间部分大都按照事物归类,有介绍各种知识的作用。末尾又是大段歌功颂德的话。
    又如康熙《御制百家姓》,改用“孔”字打头,继之以“盂”字,着重于宣扬儒家思想。它的开头是:
    孔师阙党 孟席齐梁
    高山詹仰 邹鲁荣昌
    冉季宗政 游夏文章
    盖郗颜闵 殳却苏张
    这两种改编本都还文句通顺、自然,而且都曾用政府的力量加以推行,所以流行过一阵子,但是终不能同原本《百家姓》相抗衡。其中固然有原本历史悠久,已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在人们心理上形成定势的原因,然而原本编写上的优点为后者所不及,不能说不是更重要的原因。请把原本《百家姓》的开头,同这两个改编本的开头加以比较,就能见其端倪了。
    《百家姓》的编写,促进了古代各类“杂字”书的繁荣。所谓“杂字”,是“三、百、千”之外的另一类的识字读物,一般按照事物分类编排,注重日常应用,也有针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对象来编的。它比“三、百、千”更为通俗,不登大雅之堂,而在下层社会中流传。在日常应用的意义上说,《百家姓》也是“杂字”。《百家姓》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其他种类“杂字”书的编写。
    今天,再拿《百家姓》来做识字课本已无必要,但是用做儿童和成年人的辅助读物也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从中知道汉字姓氏的一般情况,知道除单姓外还有不少复姓。还可以多认得些字,不至于发生误读别人姓氏闹出笑话的事来。如把“仉”(zhang)读成“ji”,把“仇”(qiu)读成“chou”,那将是很难堪的。(王书田)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