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二)思想渊源
    大同思想最主要的特点是用“天下为公”的口号反对王权,不是反对被后儒窜改了的立长立嫡,反对传天位于子,而是从根本上取消王权,否定王权的存在。这点,我们只要将《礼运》对大同世界的描写和后世陶潜的《桃花源记》略加比较,就清楚了。《桃花源记》正是根据《礼运》的思想具体形象化的。然则《礼运》的思想又从何而来呢?来自我们通常所说的“易道”。
    《周易》上经《乾》卦的用九爻辞说:“见群龙无首吉。”意思是要看到群龙无首才吉利,反过来说,只要群龙有首,就不吉利。这话初看起来似乎反逻辑,实际上是合逻辑的,群龙有首必然有争,无首才能无争,无争才能太平,所以说吉。然则是何物在争,所争何物呢?是群龙在争,争作为首。只有不设“首”,大家一样,才能无争。用于人事,是一种十足的反王权思想。
    经文如此,传文也争相发明。《彖传》:“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庶物即是庶民,《彖传》是从提高庶民地位的角度解释的。既然群龙要争,干脆以庶民为首,也就是把庶民提到突出的首位,让庶民自己当家做主。《象传》则借天下压人,警告群龙说:“天德不可为首也。”天德本来平等,无所谓首。其实《象传》说的也是实话,这茫茫大地,究竟谁该为首,谁该为“尾”?为首的不都是自封的,而为“尾”的还不是人压的么?《易传·文言》似乎没有独特的解说,只是再次肯定了用九的爻辞:“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也就是必须按用九爻辞说的“群龙无首”,天下才有可能得到治理。
    但《礼运》毕竟产生在群龙有首的时代,而且又是议论具体的社会制度,是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既不能像《易经》一样隐晦,也不可能像《易传》那样超脱,因而也就不可能那样直搞,除了尽量描述社会的和谐协调外,凡涉及王权的地方仅用“天下为公”一语带过,而且打着孔子的旗号。也惟其如此,才能在王权的严密控制下存在了两千余年,并不断散发出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
    (三)社会基础
    所谓社会基础,指的是现实生活对作者思想的刺激和影响。《礼运》篇不可能产生在“大同世界”的三代,也不可能产生在“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更不可能产生在天下纷争的春秋战国。”“三代”人有这种大体相似的实践,但不可能形成这样完整的思想。西周是名义上大一统的社会,天下宗周,人们正享受着天下“贤君”的“庇荫”,也形成不了这样的思想。春秋战国出现的是百家争鸣,人们在激烈竞争中探索治国的方略,表现不出如此的安详和平静。只有在通过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之后渴望统一,而统一之后又通过暴秦恶政的摧残,人们从正反两方面得到了教训,于是痛定思痛,认识到任何君主都无助于社会治理,王权始终是为君主以及附属于君主的极少数人服务的。于是天下为公的“大道”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说大同思想既是对暴秦统一的反动,又是对长期分裂的非难。人们从实践中看到,表面统一的西周未能给人民带来好处,根本不统一的战国给人民带来战祸,而彻底统一的暴秦又给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于是人们只好返于古朴,回到“三代”的原始共产社会,并加以理想化,作为向往,更作为自我陶醉了。(作者:任俊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