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则天女皇开武举:大力士便可做官?(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天津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之后很长时间,人们对武举的文化课要求越来越高,武举的整体素质也随之越来越高。北宋文人陈师道所作的《拟武举殿试策》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对武举的文化课模拟考试的内容。这套模拟考试题一共有七个问题:商汤灭夏是否运用了阴谋诡计?周武王伐纣是否符合天命?晋文公为何称“伯”而不是称“王”?上古出兵之前,多以“刑”告诫将士,“刑”的含义有何变化?《司马法》提出的原则,为什么后世难以遵用?墨子主张“非攻”,反对战争;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其智谋何在?两汉都有羌人叛乱,西汉用安抚的方法,东汉用武力的方法,都平定了叛乱,其原因何在?
    这七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答案却惊人的相似——“仁义”是治乱的根本,有德有能的君主应当学会“偃武修文”,以德服人。而武力只是一种象征,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用。
    这套理论在武举中推行,是否会受到欢迎?武举准备了一大通的兵书知识,可《司马法》这样优秀的兵书却被认为是不祥和的东西。武举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却要让他们当堂说出战争是无用的。他们的心情谁堪体味?
    这种不合逻辑的考试到了元朝就自动废止了。明清时期的武举考试又回到了武举制度创立初期模样——“弓要拉满,刀要舞花,石要离地一尺……”尽管依然有策文的应对笔试,但还是遭到了有责任感的文人的嘲笑。
    ◎武举人策文的笑料
    清朝著名学者赵翼曾经担任过武举乡试的考官,他在《簷曝杂记》中谈到武举考试的情况时说:“武举只是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的文策则不论好坏。我曾经主持顺天府乙酉科(公元1765年)的武乡试,发现武举人的策文有极可笑的。”
    究竟怎样可笑呢?赵翼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打小抄”抄错的。有些考生平时不读书,临到考试,便到书肆上去买一些专门用来作弊的小字本兵书,夹带入场,这些小字本的笔画特别密,看不太清楚,而他们自己又不学无术,缺乏分辨能力,只知一味照抄。要知道,那个时代的文章是从上往下竖着写的,于是,就有人把“一旦”二字抄成了“亘”,把“丕”抄成了“不一”。另一个笑话是关于书写格式的。“国家”一词有时被用来指当今的皇帝和政府,为了表示对本朝的尊敬,行文中凡遇到这种“国家”时,都要另起一行,并且要比普通文字高一格,但是,这种待遇仅仅是针对表示本朝的“国家”而言的。可是,有些不学无术的家伙,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遇到“国家”二字,就另起一行,就抬格。“武生”自称“生”,在行文中应当偏在一侧,表示谦虚,可是,这些武生们却把“生人”、“生物”、“生机杀机”的“生”字,一律偏在一侧。这些笑话真是要让身为文人的考官们笑破了肚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