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前面是井淤泥,这里是清除淤泥,使井底如谷。 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敝,破衣。 挖掘这口淤井,尽量地挖深挖广,井挖的象小山谷那样深阔,比喻之言。水井大多是下宽上窄,在此是用谷比喻井底。 挖到这样子时会怎样呢呢?——射鲋。小鱼和泥水一起喷射了出来。 射字体现了地下水压的强大,说明挖到水脉了,挖井者遇此自然欢欣鼓舞。姬昌于此时也从生死边缘走路出来,人们终于看到了营救的希望。 这就如同把瓮打漏了一样。瓮漏了瓮里的水就会一涌而出,水脉打通了则有源源不尽的地下水供人食用。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井谷射鲋”有地下水涌出是看到了希望,但这离井的疏通还差很远,此时井水还是不能食用的,即无法给予。只有经过后面渫、甃等工作,井水才能“有所与”。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渫,除去,淘去污泥。 恻,悲痛。 打通水脉之后,泥沙混杂,还是不能食用。 汲,从井里打水。 怎样才能使井水干净可用呢?王如果聪明智慧,把工程继续下去,通过“渫井”,把水路彻底通畅,淘去污泥和水中的杂物,那么大家就能一起蒙受其福祉。 所谓的见井渫而心恻,其实心恻的不是浑水,而是借景喻事。困卦此时姬昌还在辛苦地开采石头,虽然死罪已免但活罪煎熬,看着姬昌这么大年龄还在劳役受苦,所以才有了这句“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的伤感。 经过周人对帝辛的这番称颂和恳求,帝辛终于进一步减轻了对姬昌的处罚被放回城。姬昌就这样一次次减刑,从死亡边缘走向解放。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井水浑浊不能食用,行人路过此井时惋惜伤叹。比喻虽然经过疏通文王死罪已免但仍然在劳役困苦,使人心疼。 求王疏通水道,是为了使井水清洁,能够食用。 对于殷商,宗周就是那个行人,此时宗周派来的使者来到朝歌上下求告,恳求纣王宽大为怀,降福于文王,使他免受劳役之罪。 六四:井甃,无咎。 甃,以砖瓦砌的井壁,动词指以砖修砌井壁。 修砌井壁看似和修井没直接关系,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修井的步骤中,当清淤、去浊后,就要用石块将井壁垂直砌起来,以避免渣土掉落污染,长治久安之法。 咎,是指淘完井就急于使用的这种心态和做法,这种井用不了多久就又会被杂物堵塞了。 对于解救姬昌这件事来说,脱离苦役只是初步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贿赂纣王身边的人以巩固并扩大成果,不能丝毫的掉以轻心,不要因为这点疏忽而犯错。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修理整治,维护步骤也。 九五:井冽,寒泉食。 冽,寒冷,在此使动用法,比喻使井水冽,即保持好井的卫生。 寒泉,深水。 最后的边边角角,零活修缮,把井边加上护栏,砌好井沿,保护好这清澈的井水,从此以后,这来自地底深处的寒泉之水,就可以放心食用了。 困的这个时候,文王也终于获得了部分自由。在此,作者用保护清冽井水比喻营救活动更加深入细致,几乎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用可食之寒泉比喻贿赂物品之贵重称意,史载,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此时将搜求的“有莘氏美女”、“骊戎之马”献给纣王。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恰到好处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幕,古音mò,与今义同,今读mù,属于语音变迁,读音可按现代习惯读mù。指覆布,帐篷的顶布。有孚是说有原则、有诚信。 水井最后完工后不要把井盖上占为己有,你这样子体恤人民疾苦的处理问题,从此以后当然受到百姓爱戴,甚至天下归心。 井收勿幕,共享成果也,从西伯侯被救的角度,则含有不要过河拆桥的意思。 救出来之后,不要马上反目为仇,而应当保持友好的关系,至少是表面上的,这样才是“有孚”,否则就有忘恩负义之嫌了。你以感恩的态度与殷商和睦相处,是谓“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大功告成,文王归周也。 难点提要: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通常认为“井渫不食”是指“井水淘净了却不饮用”,这是直读“井渫”为井水已经淘净。 实际上,纵观这一卦,体例极为整齐,都是以“井”字打头,井泥(井底淤泥)、井谷(掘井如谷)、井渫(淘净井水)、井甃(修砌井壁)、井冽(爱护井水)、井收(水井完工)。把“井”字放在后面读似乎更符合现在的阅读习惯:泥井、谷井、渫井、甃井、冽井、收井。 井渫,在此恰恰是由于九二打通水源后泥沙俱下导致的浑浊需要清理,而不是已经清理干净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