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古代“补习班”:教文科也教理工科 最爱教八股(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现代快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发展模式 明朝起,“补习班”从农村走向城市
    据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的收入》一书中记载,根据所在书院、书塾或文社的名气、坐落地点及自身身份的不同,每位教师的薪资水平也会有很大落差。
    有些历史悠久的书院,由于能得到官府的经常性津贴,因此有充分的财力资源支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薪酬。此外,还有一些建于省城或富裕地区的完备书院,也可以以高薪聘请著名学者。这些地方的教师除了固定的薪酬外,很多还能从书院获得以聘仪、程仪、薪膳、节仪等名义发放的款项。有的学生还会给老师送上“孝敬费”,也就是“贽礼”。比如南京的中山书院,是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后重建的,根据书院的新章程规定,书院山长的年收入为984两银子,其中800两为工资,160两为伙食补贴,24两为节敬。
    不过,与这些著名书院教师的“小康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边远地区或没有名气的学校教师的贫寒困境。如陕西靖边西城书院的讲席,每年只有6万铜钱的薪水和6千铜钱的过节费,加起来不过55两银子。
    而如果在小地方的书院、文社等当老师,有身份的学者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在30到150两之内,而那些普通教师的年收入,则不足50两银子。比之19世纪80年代,一个居住于北京的富裕五口之家一年980两的消费水平,一些教书匠的生活境况,就显得局促多了。
    随着科举越来越受士人看重,官府对民间教育的控制也越来越多,从明朝起,文社、书院等便越发具有功利性。那些原本为了在安静的环境中讲学,而特意隐居山林或荒郊野外的书院,为了方便学生上学,逐渐开始往城市搬迁,而失去了最开始时以文会友、探讨学问的纯粹初衷。(作者:王颖菲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