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古代“补习班”:教文科也教理工科 最爱教八股(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现代快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家长们以家族名义请来已经回乡的举人、进士们,或地方上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老师,然后将全族子弟一起召集起来,共同复习应考。清朝道光时曾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的梁章钜,家族就一直有设立文社的传统,而他的祖父、父亲、伯父、叔父、兄弟以及他本人,也全部考中过举人,可谓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家族”。
    有的地方也会在乡里集体筹办建立文社,由地方上的有钱人共同出资建舍、请老师,供乡里的学子们复习赶考之用。为的是那些高中科举的学生们如果将来做了官,可以回报乡里。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安徽徽州一带特别盛行,而那些捐了钱建文社的人的名字,还会被记录在地方志里,算是“千古留名”。不过,随着后来限制结社的禁令的颁布,全国各地红红火火的文社活动,也就逐渐平静了。
    专科辅导班医学、天文、算学、地理都教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老庄玄学盛行,人们多讲求养生之道,医学也就自然受到重视。可是医道精深,无论是诊病还是辨识药材,需要多年的苦心钻研才能实现精准。因此,当时的医生不少都医术不高、医德不良。于是,北魏宣武帝下诏建立医馆,教授医学知识,成为我国最早的由官方设置的专科“辅导班”。
    到了唐代,医学科目被设置在中书省下太医署中,朝廷聘请来专门的博士(教师)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更加明细化,主要分为:医学、针学、按摩、咒禁。其中医学又分五科: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科和角法科(拔火罐等)。根据教育史资料记载,当时的太医署中还设有“药园”,设药师,收学生16人;中书省下秘书省所辖的太史局(后改司天台)中,设置天文博士2人,教授90名天文观生和50名天文生;历博士1人,教授55名历生;局中还设漏刻博士6人,教漏刻生360入,学习计时、报时。太仆寺设兽医博士4人,教授学生百人。太卜寺设卜正博士2人,卜筮助教2人,教授卜筮生9人。此外,门下省设有弘文馆和校书郎,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误,其下有拓书手、笔匠、楷书等职员,招收学生30人加以训练。
    除了官办培训班,家族“开小灶”,是古代理科“辅导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如果家族中有一位专家,子孙便享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典型的便是医学,它一般都是世代家传,如明朝名医李时珍,就是祖孙三代行医。还有的名医一方面行医,一方面著述、收徒。私家传授与官府医学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之后,还会传习教师自己的医术、著述、秘方,有的形成不同的流派。天文、算学、舆地(地理)等专科知识的传授也与医学类似。如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幼年就传习家业,而他的儿子也传家学,在历算方面十分精通。名气大了,一些著名理科学者也开始收徒,如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教授数学,“踵门而学者云集”。
    主攻科举 主要是教学生熟悉考试的套路
    与现今的补习班一样,古代的“补习班”也是考什么教什么。
    由于科举考的多是儒家传统文化,因此书院、文社和官学一样,大多以传授儒学经典为主,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随着科举制度和儒学的发展,元代大德以后,程朱理学的《四书集注》也成为了官方教材。
    徐雁平表示,自从八股文成了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后,“补习班”里除了要学生们熟读四书五经,老师们也会经常命题,锻炼学生们写八股文的能力,熟悉八股文的格律、步骤等。
    在宋朝和唐朝科举考试中,策问一科也是学生们的重点复习对象。策问主要是由考官提出政事问题,要求学生们以史为鉴,提出对策。策问的考试范围很广,涉及政治、教育、生产、管理、地理等等,比经义准备起来难度更大。此外,一些“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自然灾害、河运海运、粮食问题等,也是考生在上考场前必须摸清楚的重点,有的学生甚至会事先针对可能的考题先写好回答并背熟,只待一旦考到,便直接往考卷上默写出来。
    清朝还有一个重点考试项目——试帖诗。虽然以诗作为考试项目始于唐代,但宋朝时被取消,元明两代也一直没有恢复,直到清代乾隆时,才被重新列入考试科目。清朝的试帖诗基本在经史子集范围内,不过出题诗格式限制比前代更为严格。因此,学生们在“补习班”中也会先将试帖诗的套式练习好,然后拿着准备好的几个套路,去应对考试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