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苏轼的“人生如梦”(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苏轼“人生如梦”观念的理论成因得力于佛教。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如梦’是(佛教)大乘十喻之一,是佛家人生观的表现”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人生如梦”是一个佛教概念。中国本土虽然也有庄周梦蝶、蕉叶覆鹿、南柯春梦等寓言,但把梦与宇宙人生明确而紧紧联系起来,并予以最为深入论述的,却是佛教。大乘佛教无论是般若系还是唯识系的各种经论,无不连篇累牍地提到以梦为诸法本质的譬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最著名者,如《大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六等以十种譬喻说明诸法空相: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此即所谓“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梦”一喻。又如《维摩经 #8226;方便品》表示“人身无常”之十喻,也举出梦喻。至于《金刚经》结尾的“六如偈”,更是最广为人知的偈子。其实,佛教“人生如梦”应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生是一场迷梦,盲目而缺乏方向,缺乏自觉性,并且无法把握自已的命运,就好像人在做梦时无法掌控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一样。二是指人意识到人生、世事的虚幻性、不实性,人生是一场梦幻。前者就迷而言,后者就觉而说,前者是身处其中的迷情,而后者却是跳脱出来的觉悟,含义相反而相生相成,互为因果。“只有一个因为无意义、盲目及缺乏方向而觉绝望的人才能有机会找到方向。要能因自己身处的处境而感到绝望,一个人需要在大量的理智与观察(悉达多在决心要成为佛陀之前的心意状态)”。 
    西亚多乌祖迪迦:《炎夏飘雪》,香港闻思修佛法中心2001年版,第179页。 
    盲目而绝望之人若能反思,对内心进行理智的观察,那么当对内心有所了悟时,反观人身人事人世,其虚幻性和不实性就会得以呈现。因此,人生如梦作为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来说,并非佛教的专利,它与个人生活履历和善于内省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可能有所感受,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饱经忧患(包括迁徙、病患、濒危、官运起伏,等等)而又能深自省察的人当然感悟较为深刻。 
    苏轼这种“人生如梦”的观念,在其早年生活里是没有的,在诗文中看不出来。我们从其最早表现这一观念的词句“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 #8226;明月如霜》) ④ 据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考证,《永遇乐 #8226;明月如霜》作于熙宁十年(1068)徐州任上;第230-231页考证,《西江月 #8226;三过平山堂下》作于元丰二年(1079)四月,由徐州到湖州任路上。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8226;三过平山堂下》)④可以得知,这种观念大约形成于其任徐州太守(1076—1079)时期。这与他守密、徐、湖五年,“经历了一场政治思想与人生思想的搏斗,形似平静之官场生活,掩盖不住他内心深处行藏用舍与世途祸福的矛盾” ⑥ 
    薛瑞生:《论苏东坡及其词 #8226;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1页。 
    有关,更与他频繁接触佛教僧人,佛学修养逐渐增进密切相关。当然,苏轼此时的“人生如梦”观仅仅是一个开端。正如薛瑞生先生所说,“政治之威压感常使他(指苏轼——笔者按)作庄生梦蝶之想以求解脱”⑥,人生如梦观念或主要是来源于激烈斗争的官场体验,是一种“对政治的退避”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表现,还未必是他对整体人生的看法。只有经历了他人生第一次大死大活的“乌台诗案”,并被贬谪到了黄州(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通过深刻的言行反思,以及阅读佛教经典、静坐观空体验,他的“人生如梦”观念方才真正确立。 
    政治上的重大挫折和人生的第一次跌落谷底,使苏轼心神甫定、痛定思痛之余,重新回首自己所走过的人生旅途,自然而然地会滋生出一种强烈的人生如梦感。而这正是他所言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梦”——“迷梦”,个人在这场迷梦中认不清方向,做了不少“不合时宜”的事,写了不少得罪当局的诗词,既未能完全意识到宦途的艰险,事到临头更掌控不了自身的命运。从他给友人的许多信中屡屡提到的“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的话语 ② ③ ④ ⑥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1759、1859-1860、1535、392页。 
    尤其是这一句:“既蒙圣恩宽贷,处之善地,杜门省愆之外,萧然无一事,恍然酒醒梦觉也”(《与杜几先一首》) ②,即可看出,他觉悟到在此前的人生就好像一场迷梦。也就在这种深刻的人生反省过程中,苏轼转向了佛教,从佛经里和静坐中体验了“人生如梦”的另外一层涵义:人生、人世的不实性、无常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