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郝也 最近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学“扇形统计图”这一单元,石鼓路小学六(3)班的郑滕飞发现这一单元数学课本上有一处错误,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他还写了一篇“小论文”准备向报刊投稿。 就小郑发现的问题,昨天记者向教材编辑部反映,编写者认真听取意见后,解释了“错误”出现的原因,还赞扬了小郑同学的细心严谨。 据了解,苏教版小学3-6年级课本去年刚刚做了修订,今年孩子拿到的教材是第一次进入使用,教材编辑部也在收集一线的使用反馈,欢迎老师同学提出意见,给教材“找茬”。对于教材出现的问题,会在省教研室组织教材培训时向老师们解释说明。 算人数怎么出现了小数点? “阿姨,我给你看看,你觉得这些数据有问题吗?”郑滕飞一只手遮住他写的分析,一只手指着六年级下数学书第6页上的两张统计表。 这两张统计表,第一张是“六年级一班同学1-6年级时视力不良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情况统计”,另一张是“六年级一班同学本学期视力情况统计”。记者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所以然,但郑滕飞笃定地说:“这个百分比有问题!” 郑滕飞指引记者先计算第二张表当中的人数统计,六年级一班左眼视力5.0以上29人,视力4.9的4人,4.8-4.6的5人,4.5以下的2人。人数相加,六(1)班总人数为40人。 根据第一张表中,六一班学生1-6年级时视力不良的百分比,换算成人数,六(1)班视力不良人数为: 一年级:40×5%=2(人) 二年级:40×7.5%=3(人) 三年级:40×12%=4.8(人) 四年级:40×18%=7.2(人) 五年级:40×26%=10.4(人) 六年级:40×30%=12(人) 三到五年级的人数为小数。“人数都是整数,怎么可能是小数呢?肯定百分比出了问题。”小郑因此认为,本题是错误的。 同学讨论认为出题不严谨 郑滕飞向数学老师黄强提出这个问题,黄老师在数学课上让同学们讨论。有的同学说,郑滕飞说得有道理!题目有问题!有的说,除非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在1-5年级的时候人数有变动,否则就不对。还有学生经过计算,三到五年级这个班是50个人时,才不会出现小数。从五年级到六年级,怎么会一下子少了10个人?不太可能! 黄强老师原本打算将郑滕飞的“小论文”发给《小学生数学报》等一类报刊,后来想想还是算了。经过课堂讨论,已经启发了学生思维,达到了教学目的。况且这一题的数字举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练习绘制统计图,整数和“7.5”这样的数字,学生容易找到统计图上的位置,如果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统计图就不太好画。这么去想,也能理解出题者的“苦衷”。 对这个问题,其他学校老师怎么看?记者询问了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的老师们,恰好数学组教研活动,该校老师经过讨论,也觉得题目是有些问题。“除非这个班级的人数是浮动的,否则数据就有矛盾之处。”老师们说,如果人数有变动,在题目中应该做出说明。 教材编写者: 这题的数据来源于真实调查 记者将郑滕飞发现的问题向教材编辑部反映。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核心作者储平,在认真听取意见后表示,题目给出的条件中,并没有说1-6年级这个班的人数不变,所以不应该用总人数40来换算各年级视力不良人数。不过小郑通过换算发现了题目中隐藏的有趣的“小秘密”,这个班1-5年级人数有变动。 储平解释,这题的统计数据来源于现实,“我们老师在自己班上对学生做了实际调查”,在提供百分比数字时,为了学生作图方便,尽量四舍五入选择整数,所以精确度不是很高。题目中没有对班级人数浮动做出说明,是因为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要简洁明了,不宜有太多说明解释,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储平赞扬小郑同学的细心严谨,“这个孩子挺用心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