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孔学精髓与现代文明(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二 孔学与现代文明
    孔学在解决孔子当时的时代冲突、时代课题中作出了成功的回应,重建了价值理想,伦理道德和精神家园。在此世纪之交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又碰到了价值理想的迷失,伦理道德的失落以及精神家园的崩溃。这又与人类生存与毁灭的冲突、社会起飞与滑落的冲突,以及人的为我与无我的冲突联系在一起。如何解决此三大冲突,这是世界上各个学术领域所极端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的西方世界向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寻求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解决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冲突之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学说在解决世界当前冲突中有否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孔学有没有现代价值或在建设现代文明中有否意义,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一些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或简单肯定的态度,都是缺乏说服力的。笔者试图从分析现代社会的冲突入手,看看孔学精神能否促使这些冲突的化解,给世界人民以新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
    (一)人与自然的冲突。
    现代人类以高科技的手段,向自然无限地索取、开发、征服,使很多埋藏在地底下、海洋底下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为人类创造了从未有过的社会财富,人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可以较充分享受自然财富带给人类的幸福。然而福焉祸之所依,它也带给人类以从未有过的巨大灾难,比如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臭氧层稀薄、疾病肆虐以及人口爆炸、生态危机等等。〔24〕如果说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物质需要,而疯狂地征服自然,以为征服自然便可满足自我欲望,那么,自然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也会以无限的仇愤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把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转化为征服人类的反力量。人类目前所制造的核武器足可以毁灭世界,但世界的毁灭也等于人类自身的毁灭。这是同一体的两个方面。这就是说人类保护生态、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我;人类破坏自然生态,就是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因此,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在当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物质、价值交换中,在人们自我规范的过程中,创造了人与自然最优化、最和谐的发展环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内在的一致、平衡发展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共存共荣、共灭共亡的基础上。人类必须有按照孟子所说的“仁民而爱物”〔25〕的爱自然的情感,朱熹在这里注曰:“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26〕爱物就是爱自然,它体现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利用应该有时、有节,这就是说,人类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无限制的、不顾自然生命生存地索取和利用。人类不仅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还必须有爱人类自己一样的情怀去爱自然。只有树立起爱物、爱自然的爱心,像宋明新儒家提出的“天地万物与吾一体之仁”的观念以及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乾称父,坤称母”〔27〕那样,把天地作为人类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对生我养我的天地自然父母,应该采取敬爱的态度,人类与自然之间便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人类在控制、利用、消费自然中,也要发挥人作为“会自我创造的动物”〔28〕的作用,保护自然,再生自然,繁荣自然,确立一种如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欲立而立自然,人欲达而达自然”的爱自然的博大情怀,消除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意识和异己意识,建立一种爱物爱自然意识,进而建立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即自然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这是人作为类存在的安身立命的大环境。孔学在解决当代人类存在的生存与毁灭冲突中,给人们以指导思想和价值指向,对当前世界现代化具有积极的贡献。
    (二)人与社会的冲突。
    当代社会的物质财富大大的丰富,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精神文明十分低下。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人的物质欲望、享受意识是无限的,人们学善、学好很难,就像骑自行车过高坡一样,要花很大的劲,甚至不是人骑车,而是车要人推;人们学坏、学恶都很易,就像自行车下坡一样,一下子就滑下去了。当代社会存在着一切丑恶,吸毒、卖淫、男盗女娼、图财害命、贪污受贿等等事件,以及少年犯罪率上升,道德沦丧到连孟子所说“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这颗心都丧失掉了。孟子说一个小孩子往井里爬,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自觉地去救这个小孩,这种救这个小孩的行为,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不是为了取得小孩亲人的赞扬或其他利益。现在报纸报道,一个小孩掉进河里,有一百多人围观,而没有人争先恐后的跳到河里去救,去救也要讲价钱。这种人就丧失了“不忍人之心”,湮灭了良知,而且是这样多的人在围观。当然我们社会也确有为救小孩而牺牲自己的具有高尚道德精神的人,但这种人在当今社会毕竟是少数。这就是说目前重建社会道德良知是一个紧迫的、重要的工作。
    当前社会一些人存在着拜金主义的邪恶思想,只要搞到钱,什么伤天害理事也敢做敢为,什么卑鄙的手段也敢于施行。正如晋代鲁褒在《钱神论》中所说,他们把钱看成“神物”,“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园,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门笑谈,非钱不发”,钱可使鬼推磨。这样钱的神通达到鬼神的程度,而且“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这样,社会本身的职能、公正、法律、道德完全被钱所吞没,人生活在“孔方兄”的钱眼之中,还有什么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人总是要讲道德的,道德是使社会安定、团结的因素,是使社会发展繁荣的基础。孔学是最讲人的起码道德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讲公利、公益,而不能只讲私利、私益;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能享乐争前,忧患不顾;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不能对社会采取漠不关心态度;应该有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粹,死而后己的精神,而不能当官做老爷,作威作福。建构社会伦理学,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很好的规范。
    (三)人与我的冲突。
    在一般社会中均存在着以我为轴心的人我关系结构,自我具有首要的地位。中国古代人我关系曾成为很多思想家所思考的重要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如孔孟的仁爱论,墨家的兼爱论,道家的自爱论,杨朱的贵己论,韩非的自利论等等,都是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于人际关系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可以互补互济。
    从儒家孔孟的仁爱论来说,比较贴近人际关系根本性质的把握。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行为活动都有一定的规范和一定的度,而无过或不及。主张限制、节制自我。同时又提倡“君子自强不息”〔29〕,不懈奋进,积极参与社会、群体活动。
    孔学规范人我关系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与我的关系既频繁,又复杂。现代社会大体亦存在父子、夫妇、朋友、上下(领导与被领导、雇主与雇工)、宗亲等五伦。这五伦都是建立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上。但做到平等、互爱必须从我做起,“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30〕,检讨自我的缺点,不计较别人,责己要重、严、多、周,责人要轻、宽、简、约,使人我关系得到和谐协调。但这决不是以丧失人格尊严及主体的独立自主为代价,更不是委屈求全,不顾国家民族的大义。处理好现代五伦,制定现代五伦的道德规范,是使现代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德文明建设所不可或缺的。
    二是修身为本、先人后己。《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注曰:“一是,一切也。”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这是内圣工夫,是一切的出发点,由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不修身,自我心术不正,意识不诚,如何齐家,治国。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只有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升华自我人格、情操、气节,以影响周围他人,君子之德风由此推及社会,从而造就一个好的风气。对于荣誉、利益,自己不争功夺利,而是先人后己,这样,人际关系才可能得到和谐。
    三是平等待人,推己及人。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恕道是诉诸自我内在的道德情感,以善意与人相处,是济人济物之德。这是仁之始和仁之根。恕的根本义蕴可理解为人与我的机会均等和平等,人是要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它是一种内在于人我关系的协调原则,是人我道德关系的基础。费尔巴哈曾经说:“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许多由人们思考出来的道德原则和训诫中,这个朴素的通俗的原理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因为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当你有了所希望的东西,当你幸福的时候,你不希望别人把你不愿意的事施诸于你,即不要对你做坏事和恶事,那末你也不要把这些事施诸于他们。当你不幸时,你希望别人做你所希望的事,即希望他们帮助你,当你无法自助的时候,希望别人对你做善事,那末当他们需要你时,当他们不幸时,你也同样对他们做。”这便是“健全的、纯朴的、正直的、诚实的道德,这渗透到血和肉中的人的道德而不是幻想的、伪善的、道貌岸然的道德。”〔32〕费尔巴哈的解释是有针对性的,是深刻的,他看到了恕道是以内心的良心为根据的。
    孔学对于现代社会三大冲突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这说明孔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孔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以至现代社会仍然到孔学中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道德支撑,是因为孔学作为人类生命存在、生存价值、群体关怀、博爱情怀的人文学说,是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最一般、最普遍义蕴的认识和把握,既解决了当时时代的冲突、时代的课题,亦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具有相对的永恒真理性和相对的永恒价值。
    注:
    〔1〕“人文主义”一词起源于拉丁文studia humanitatis (人文学),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19世纪,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这里是从后一个意义上加以运用。
    〔2〕《论语·雍也》。
    〔3〕《论语·八佾》。
    〔4〕〔30〕《论语·颜渊》。
    〔5〕《论语·为政》。
    〔6〕《论语·泰伯》。
    〔7〕〔15〕〔16〕〔20〕《论语·学而》。
    〔8〕《墨子·非儒下》。
    〔9〕《墨子·兼爱下》。
    〔10〕〔12〕《论语·里仁》。
    〔11〕〔31〕《论语·卫灵公》。
    〔13〕〔14〕《左传》隐公三年。
    〔17〕《国语·周语》。
    〔18〕《论语·先进》。
    〔19〕〔28〕参见拙著《新人学导论——中国传统人学的省察》第一章,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1〕《国语·郑语》。
    〔22〕《左传》昭公二十年。
    〔23〕《论语·子路》。
    〔24〕这方面统计资料很多。人类生存的阳光、空气、水三要素都受到严重破坏。世界有1/15的人口生活在水荒之中,每年有10000 万人死亡与饮水污染有关;有1/5人口呼吸有害空气, 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而有酸雨,摧毁森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产生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将危及世界1/3的耕地等等。
    〔25〕《孟子·尽心下》。
    〔26〕《孟子集注》卷十三。
    〔27〕《正蒙·乾称篇》。
    〔29〕《周易·乾·象》。
    〔32〕《幸福论》,《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上卷,第557—578页。
    (作者:张立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