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理论是人类审美的理论思辨的方式以及深度的标志,是学习美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提出、分析美学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美学教育中,理论教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只有经过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学习,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思维方式,达到一定的美学理论高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单纯的强调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何谈对美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主张的,通艺是谈艺的前提。感性材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 通过将感性材料融入教学,可以对枯燥的理论加以调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身边的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美学理论提升感性材料的理论高度,将理论和感性材料充分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且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不但有利于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训练学生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力。 (三)采用多元方式,组建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体系 1.设立读书报告会,训练文本读解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交流会,提供学生阐述阅读理念与感受的平台,读书要交流,思想要碰撞,读书报告会既可以促进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在读书报告会的基础上衍生读书讲坛,将优秀的文本读解让更多的学生欣赏,传播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提升文学读解的文化意义。 2.采用“三百”方针,延伸写作能力训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更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中山大学中文系所实施的“三百”(读一百本书,写一百篇读书笔记,作一百篇文章)方针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顺应写作与阅读能力的过程性,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结合,延续于大学四年中不间断的练习。我们在继承中大好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文学刊物,如班刊、系刊、主题刊、手抄报等延伸写作能力训练。要办好这些刊物,不但要有好的文笔,还要有好的策划、排版设计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妙事,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顺势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合作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越不写,就越不会写,越不会写,就越不敢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终南捷径,只有艰苦实践,只有多写,写多了自然文顺、手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因此设计好写作的专项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3.引入竞赛机制,提升专业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各类的技能大赛,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竞争的舞台中既训练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也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譬如,举行诗文朗诵赛、演讲赛、征文赛、博客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说课竞赛、课本剧表演赛等等。通过竞赛,提供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略与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促进自己成长,提升专业能力。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获得扎实的文学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地不断改革和创新进程,而且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具体来说,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充分地结合起来,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显现出来,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而且仿若身临其境,获得最佳成效;教师要确定某个课堂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在网上检索和讨论,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经验和知识成果,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氛围,从而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技术的运用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就能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地独特魅力,使得初高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不可或缺,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课程,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作者:冯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