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批实施西方教育体系的学校广州三中150岁 1863年,圣心书院在西学东渐思潮下,在今天的大新路地域应运而生。这一年,被后来的广州三中定为建校年。 150年过去了,伴随时代风云变幻,广州三中留下了沧桑历史和传奇故事。它由法国教会创立,是广州市历史最悠长的学校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实施西方教育体系的学校,中国最早的“外语学院”之一。孙中山曾到此演讲,《共产党宣言》最早中文版译者、《资本论》首位中文译者皆为三中校友。 广州三中的历史,首先从西方教育理念进入中国,开始与传统教育融合的近代教育发展开始。 根据三中1983届初中校友秦东生整理、并经学校认可的校史资料,在鸦片战争前四十年,广州的教育还是官学与科举并行。基督教从创办小学开始,带来了西方近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对晚清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广州口岸开放之后,1850年,传教士曾一度在广州开办了两所学堂,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来上学的学生没过多久就退学了。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传教士所创办的学校集中于香港和澳门,广州的很少。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向清政府要了一所旧衙门(即今日的儿童公园),说是要建领事馆,后来领事馆没有盖在那里,倒在1860年办了一个“丕崇书院”,这就是圣心书院的前身。 开校办企业先河 建最早兼营影院 1863年,丕崇书院迁到三中现址(旧称约瑟路),兴建一间颇具规模的学校,命名为圣心书院。书院建筑是两层大木楼,正门向南,开始建筑时由一法国神父负责施工,全部用上等柚木建造。楼房建造得非常考究、精美,除安装玻璃门窗外,内加百叶窗。二楼部分作礼堂用,部分作为教室;一楼全部是教室。书院全部招收的是男学生,教师也全是男教师。这一年,也被后来的广州三中定为建校年。 有意思的是,光绪年间,书院开始最早的“校办产业”,做成中国最早的兼营电影院,还引进了一些外国大片。 书院全英文教学 成立学生管乐队 圣心书院一开始学生不多,为了吸引报考的学生,教会派人到法国购买全套管乐器,购回后组成学生管乐队,培养出大批音乐人士和音乐爱好者,其中包括被称为中国指挥第一人的郑志声。 圣心书院以英文班为主,修业期限六年。而英文班毕业生则可以到海关、邮政等部门工作。法文班修业期限为四年,毕业生可以不经考试进入法国人办的韬美医院(原“广州市工人医院”,现广医第一附属医院的前身)当医科学生。 除中文外,所有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初年级的格致(自然)、算术、高年级物理、化学、代数、几何、三角、会计簿记全部都用英文教。 从中国教育史看,圣心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实施西方教育体系的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院”(法语和英语为主),成立时间早于京师同文馆。 1906年,清政府以学部名义发出通知:“凡外国人在国内开设学堂,毋庸立案……”这为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地区出现了很多教会学校,和圣心书院一起引进了很多西方教学理念。 圣心书院走出 马君武陈启修 这段时间,圣心书院出了两位名人:马君武和陈启修。 马君武是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著名的近代学者和教育家。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被推定为同盟会章程起草人。他也是《共产党宣言》纲领的最早中文版译者。 陈启修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南陈北马(马寅初)”,他是《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译者,1930年3月将《资本论》翻译成中文在上海出版。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教授评级,陈启修被评为一级教授,与陈岱孙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名经济学一级教授,后当选全国政协常委。 1912年孙中山书院演讲 为在国内中学唯一演讲 据历史资料记录,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从南京回到广州,万人空巷,夹道欢迎。5月13日上午11时30分,孙中山莅临圣心书院,对师生和来宾作了演说。圣心书院学生一律穿蓝布长衫,依次入座,济济一堂。 孙中山在演说中提出国政和宗教都要改良互相提挈。最后还希望大家同发爱国心,为国家各尽应负责任。他呼吁:“仆今在此与诸君相会,更愿诸君同发爱国心,对于民国各尽其应负之责任,有厚望焉。” 广州三中介绍,这是至今所知孙中山在国内中学校园的唯一一次演讲。 1925年,圣心中学增办明德女子中学及附小,首任校长陈秉卿。明德女中鼓励学生参加爱国救亡等社会活动,各界名人包括李宗仁、林森、吴铁城、孙科、陈济棠、蔡元培、陈垣皆为明德学校题词。 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奋勇抗击日本军队的攻击,女学生进行募捐,捐款转给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转来感谢信,感谢明德师生“敌忾同仇,共急国难”之心。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学校成为贫苦人民栖身之所。1952年9月,圣心中学和明德女子中学献给政府,并入广州三中。 150年输送逾10万毕业生 1950年,广州三中成立,校址在大新东路越山中学原校址,2年后,圣心中学与明德女子中学等10间学校合并入广州市第三中学,校址在大新路163号现址。一个半世纪以来,三中哺育一代代莘莘学子,向社会输送了逾10万名毕业生。(文/记者陈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