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最有力的武器。几千年的汉语文化和思维,是维系我们民族命脉的根本,也是未来世界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用传统文化濡养语文教育,对有悠久诗书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十分重要而迫切。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打造一个“书香中国”。而实际的情况是,国民图书阅读率连年下降,有专家呼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看待阅读。这里的阅读,第一要义是中国人先读中国的书,特别是那些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依然“光焰万丈长”的经典之作。 一、用传统文化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铸就教师的文化根基和创新之源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内核,既维系着过去,又关乎着未来。对于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语文教师更有责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可事实上,某些教师已经远离书本。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出发,教师确实需要确立这样的理念: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时尚。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台湾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铸就人的文化根基和创新之源、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 二、用传统文化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丰富儿童的心灵世界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关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语文教育承担着儿童的精神建构,传统文化在儿童的精神建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重视英语教学,忽视本国历史和语文教育。因此,礼赞国学,大力宣扬读经,主张以国学振奋民族精神、用传统文化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丰富儿童的心灵世界,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从央视“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证明在物质虽然丰富而精神却相对贫乏的当下,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的现实需求,于丹等学者大受欢迎,折射出民众的心灵亟待某种抚慰,精神上存在某种饥渴。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年轻一代诚信缺失、孝道式微、有恩不报、寡廉鲜耻、道德水平普遍低下,一些人精神出现危机、核心价值断裂等问题和现象,需要回到传统中寻求动力、寻找资源。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心灵的发展、对童年生态的优化、对儿童教育的支援等,都是其他教育资源无法替代的。如果优秀的原生态文化能够从教育的起点普及和推广,那么儿童从小就能够开始认同汉语,感受汉语的魅力,培养儿童的母语意识,从而使母语文化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因此,希望全社会都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并从阅读经典开始,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这里,改用一句《于丹〈论语〉心得》中的话:“道不远人,让孩子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它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因此,教师要尝试着将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形式运用教学。比如,语文教学与成语结合。成语经历几千年的筛选,大多数承载着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许多成语还保留文言意义,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传统的成语,既学习字形,运用成语,又增添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姓名镶嵌、历史故事串联等形式。又如,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形式相结合。教学《故乡》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都离不开一个“变”字,闰土的变,杨二嫂的变,“我”的变。在引导形式找变时,尝试引入对联的学习方式。如,闰土外貌的变化,设计给出上联:“银项圈圆实手是小英雄。”学生对下联:“破毡帽树皮手像木偶人。”对于杨二嫂,学生试拟,如,“安分守己勤劳能干人称豆腐西施,尖酸刻薄市侩贪财活脱细脚圆规”。这样的形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腹有诗书气自华”,经过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熏染,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传统文化也将发扬光大。 四、营造以阅读为风尚的社会氛围,努力做“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的文明公民 “不读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缺少读书氛围。大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和培养读书的习惯,反过来,读书习惯的缺乏又加剧社会上读书氛围的淡薄,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难以真正提高国民阅读率。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先就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员,应当做以“阅读人”为起点的文明公民。这需要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上的自觉。有了这种自觉,一个人的生命里程中就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最终会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勤奉献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我唯一的心愿是,用传统文化濡养的语文教育,化作泥土,活在孩子们温暖的生长里。而这种生长,势必会衍生为智慧、优势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未来的人生中,会随处显而易见。 作者:单景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