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解密”精微素描习作:想让学生的心能够静下来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近日,一个关于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简称“中央美院”)精微素描教学成果展的帖子在微信上疯传,每件作品精确到微乎其微的写实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而创作者都是刚入学不到半年的新生。据说该帖点击率超过500万,从美术圈“蔓延”至普罗大众。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课程开设者、中央美院苏海江副教授,详细“解密”精微素描的教学特点和创作程序。由于此前有知名艺术家认为“素描毁了中国画”,也有画家认为艺术学院引入的苏派“光影素描”缺陷明显。因此,人们在关注精微素描的同时,又引发了“国画学生是否要学素描”的激烈争论。业界专家就此也展开了深入探讨。
    以小见大
    呈现有温度的故事
    苏海江告诉记者,这次中央美院基础部呈现的精微素描作品,都是2015年从9月份到11月份的教学成果,主要包括了“父亲”、“小时候”、“痕迹”、“家乡小食”等几大主题。对于“精微素描”的命名,苏海江认为,其实它就像一个“借口”,或者说“工具”,只是利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
    “从形态论的角度来说,精微素描没什么创新的。国外好多学校都有这么一个课程。中央美院这一教学已经进行了七八年,慢慢得到了完善。作为基础部,我们面对的是刚入学的新生,心比较浮躁,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心能够静下来,修身并修心。当然,心安定下来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还希望学生对过去学到的知识和原有的一些感受进行梳理,以创作心态来带领习作。”
    整个课程大概是五六周时间,故前面的准备阶段很长,叫做素描笔记绘本课程。首先,是寻找创作背后的故事。故事要有温度,而且要有感情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不健康的温度;而后进行空间、结构、构图、技法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是跟素描造型有关系的基础学习。
    为什么叫绘本?就是希望学生们将结构研究也呈现为一组画面,同时,绘本需要文字,涉及到逻辑训练,因此还有一个重要的准备叫思维导图。
    另外,要体现手绘能力。我们要求不能使用任何立体材质,仅限于一些淡彩、铅笔、色彩铅笔,因为画面一旦使用立体材料就“僵”了。虽然创作过程中会借助电脑、手机、ipad等现代化工具,但苏海江对学生的第一要求是必须有一个实物,通过它去研究空间、构图,思考从什么视点、角度去反映它。
    在教学上,苏海江也强调一种有温度的教学。每个主题都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选定后,如何进行分析、结构,都是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互相碰撞,最终完成个性化的辅导。
    而学生们完成的作品,大小都在整开纸左右,也就是1米×0.8米,更大一些的为2米×1.2米左右,正式创作时间为三周。“经过一个充分的前期准备,学生们的精微观察能力、心态都调整得比较好,很热情、很投入地去完成一件作品,说明这个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培养起到作用了。”
    因此,苏海江表示,精微素描教学最后还是要归结到方法论上。“我对同学的要求,不是用放大镜来看对象,而是用显微镜来看,真正换一个视角。所以有同学画到最后表示:‘老师,我总算明白了,我们不是在画一张素描,而是一张抽象画,必须有些抽象的总结。’这就譬如织毛衣,哪根线跟哪根线穿插结合会出现什么样的花纹,这种结构性的东西其实是非常抽象的,我们要画一件毛衣,肯定得了解这种结构,并将其梳理形成自己的语言,才能将毛衣画出来,并且会产生一种创作的快感,就像小朋友做游戏一样,很享受,停不下来。画画的人获得享受了,看画的人也会感到舒服,这样就能形成一种交流。很多人看了原画以后,觉得特别震撼,甚至恋恋不舍,就是这个缘故。”
    突破极限
    成为懂得“观看”的人
    谈到精微素描的作用和意义,美术批评家、中央美院副教授王春辰表示,精微素描作为训练学生观察事物、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通常大家观察事物都没那么仔细,看过一个东西,让你马上去描述,可能也很难说出其细微之处,而通过精微素描的训练,是可以达到的。
    苏海江告诉记者,徐冰老师曾说过一句话:“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这对他的启发很大。精微素描教学中,传统素描里的结构、空间仍然要用到,因为那些东西都是过去科学性的积累,但大家应该从理念上转变对素描的认知——素描其实是训练人观察事物、处理事情的方法,甚至是修炼自己的一种方法。“从方法论上来看待精微素描,观察事物就会有一个新的视角,不是将眼睛眯起来看,或是拿着望远镜看,而是从心里面有一个转变。”苏海江说。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教授也表示,精微素描让人眼前一亮。“精微素描是将素描画得很透、趋向极致的一种。从造型能力来讲,极致的精细是很重要的技术标准之一。画到极致,人就会突破视网膜的极限,看到更深刻的东西。观看有很多种方法,包括远距离、近距离、中距离,还有用观念和情感去看等,精微素描属于超近距离的视野,这是对绘画经验的不断突破。”
    不过,王春辰认为,千万不要把这样一种技能或说状态当成艺术的目的,如何将观察能力转换成一种更加有效的艺术创造,是需要跨越的坎。虽然不排除一部分学生会觉得这样画很有意思,在未来的创作中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将事物刻画得精细入微,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就不可取了。
    素描和创作
    割裂两者 易出问题
    事实上,关于素描基础教学,尤其是国画学生要不要学习素描问题,讨论一直很热烈。甚至有艺术家下了“素描毁了中国画”的论断。对此,王春辰表示,虽然不完全认同,但素描学习的确需要反思。
    王春辰认为,素描其实是训练人的敏感性和对事物的把握能力,中国画当中引入了部分素描,弥补了过去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时造型不准确、缺乏比例感,看起来比较僵硬的不足,这方面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当造型能力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后,如果直接将素描的笔法或技巧性的线条、块面挪用到水墨中去,就会缺少水墨画的那种气韵,这是被很多人诟病的。譬如中国的花鸟画,因为不是自然解剖图,或植物学上的标本图,传统的写生、勾线是一种凝练的提取,即便一个折枝也会画得很灵动、很自然,如果呈现的是素描式的惟妙惟肖,反而会显得呆板。但你不能说画得准确就不是中国画,主要还是很多画家在笔墨深度上探索得不够。当然,这两者的结合需要时间,很多人花大量精力去攻克素描,相应地,在笔墨研习上就减少了。”
    在王春辰看来,艺术家本身能否将素描功底进行有效转化,还应该追根溯源到最初的学习上。有的人素描画得很好,创作却出不来,很大原因恐怕在于将素描训练和创作训练割裂开来,两者一旦脱节就很容易出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学生从一开始就将观察世界、表现世界和创作结合起来,当碰到各种各样的造型问题后,再进行素描训练,他的感觉和吸收就会大不一样。“徐悲鸿先生说过:素描是一切艺术造型的基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讲这个话是有意义的,但在今天,这种强调就有时代的局限性了。总之,素描不能变成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我们要看到,一些国画家虽然没有素描功底,也依然是很好的艺术家。”王春辰表示。
    光影素描
    有此基础创作更自由
    王华祥则表示,由于中国画往往要排除光影的干扰,主要通过线条、结构来体现真实性和立体感,过去的苏派光影素描,强调直线、块面、光影,直接搬用到中国画上,确实有点“血型”不合。但这不是光影素描的错,而是很多人对光影素描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的。
    “光影素描其实是一种全因素素描,包括了光影、结构、透视和解剖。我研究了几十年,发现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它。当然,这不是说你脱离了光影就画不了画,而是说有了光影的基础,再进行结构训练、线条学习,会容易很多。譬如说具备了光影基础之后再强调结构,那么你笔下的线条、造型就会带着真实性、立体感、空间感。如果剥离了光影单纯从结构入手,则很难。2001~2002年,我曾给一个高研班上过结构性素描的课,参加的艺术家包括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各个门类,当时我就发现,那些有光影素描基础的艺术家学起来易如反掌,甚至线条都可以自学。而那些没有光影素描基础的艺术家,在理解空间、形体、质感的时候,会吃力很多。”
    因此,王华祥认为,一个画家如果具备全面的素描能力,画表现、画抽象、画观念都可以,会变得很自由。对一个具体画家而言,开始他学习的是共性,而后慢慢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增减,将无用的东西删除掉。基础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调整的过程,作为一个画种,一种材料,会对基础进行变形、适应。艺术家的经验会不断出现,对造型的认识也会不断变化。“西方艺术在塞尚以后已经完全走向个性化了,不像中国画家还停留在东方和西方、写实和非写实、光影和结构等二元对立的认知中。所谓‘素描毁了中国画’,这种思维其实还停留在中国的上世纪80年代,对西方而言,则是停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另外,王华祥强调,就绘画而言,素描确实是写实的基础,除了完全抽象的作品,都需要这个基础,只是分量不同罢了。“一个小朋友,本身就有一两成的写实能力,这是原始的天赋;但要达到五六成的写实能力,就要有一些积累了,至少要临摹过、模仿过。像梵高、高更、塞尚的作品,其中的写实成分已有六七成,而德加、怀斯那样的水准,写实成分则在八成半以上。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把写实基础给抛弃掉了,因此,很多画家的作品就像涂鸦一样。现在,很多人想回到绘画上,没有别的路子,必须重新面对写实、写生、模仿,必须重提技术,而素描训练绝非可有可无。那些还在画画又诋毁素描的人,无异于‘自戕’。”(记者 江粤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