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四)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佚名 参加讨论

    不惟如此,梁漱溟还把儒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都作了直觉主义的附会。比如“仁”,是儒家的重要概念,孔子对仁作过多种界说,而梁漱溟则把它说成是“直觉”,他说:“孔子是要作仁的生活”,这种仁的生活,就是“敏锐的直觉”。44儒学的性善论也被梁漱溟作了直觉主义的解释。他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种“好善求对”的“直觉”人所本有,但有的人能表现出来,有的人表现不出来,其原因就在“直觉”的锐钝不同。本来直觉都是“敏锐”的,然而由于有的人不幸有了“杂染”,从而使“敏锐的直觉”变得迟钝了。因此“只要复他本能敏锐,他就可以活动自知不失规矩。”45很明显,梁的上述解释不过是孟子所谓“善是人性之本,恶是物欲之迁”的直觉主义表述。又如“孝悌”,梁认为“也不过是儿子对其父母的一直觉而已”;“礼乐不是别的,是专门作用于感情的,他从‘直觉’作用于我们真生命。”46如此等等。
    无庸否认,由于梁漱溟当时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儒家哲学都缺少认真的研究,往往是用他不甚理解的生命哲学去解释、发挥他同样不甚理解的儒家哲学,使孔老夫子及其门徒从身着长衫的“古圣先贤”变成了西服革履的“假洋教授”外,就其内容而言,不过是古义新释,实质上并没有增添多少新东西。然而从方向上来说,他援柏格森哲学入儒,是谋求儒学现代转换的一种努力,他试图通过儒学与柏格森哲学的结合,通过后者对前者的重新解释和发挥,使经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而日趋僵化死亡的儒家文化重新复活起来。谋求儒学与西方哲学的结合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而这一方向的定位者是梁漱溟和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73—477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版。
    2《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梁漱溟全集》(七),第312—31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79页。
    4《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第251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梁漱溟全集》(五),第551—55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孔学绎旨》,《梁漱溟全集》(七),第501页。
    7《梁漱溟全集》(五),第551—552页。
    8《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80页。 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18—420页。
    10《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67页。
    11 指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四人联名发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12 转引自张灏《新儒学与现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版。
    13《现代中国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三集第四册,第181页,辽宁大学哲学系编印。
    14《现代中国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三集第四册,第119页。
    1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67页。
    16《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68页。
    17《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67页。
    18《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69页。
    19《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第107—108页。
    20《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三),第750页。
    21《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三),第704页。
    22《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第105页。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第110页。
    24《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三),第88—89页。
    25 梁漱溟《朝话》,《梁漱溟全集》(二),第8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版。
    26 梁漱溟《儒佛异同论》,《梁漱溟全集》(七),第164页。
    27 梁漱溟《儒佛异同论》,《梁漱溟全集》(七),第153页。
    28 梁漱溟《儒佛异同论》,《梁漱溟全集》(七),第153页。
    29《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三),第738页。
    30 梁漱溟《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梁漱溟全集》(二),第86页。
    31《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67页。
    32 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第21页。
    33《梁漱溟全集》(一),第14页。
    34《梁漱溟全集》(一),第14页。
    35 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第687—688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6 梁漱溟《中西方学术之不同》,《梁漱溟全集》(二),第126—127页。
    37《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48页。
    38《人生在创造》,《梁漱溟全集》(二),第94页。
    3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06页。
    40《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76页。
    41《梁漱溟全集》(四),第707—708页。
    42《梁漱溟全集》(四),第714页。
    43 宋志明《援西学入儒的尝试》,《现代新儒学论集》(一),第131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版。
    44《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54页。
    4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52页。
    46《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一),第46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