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析与讨论 经过对汉语言文学院2008级197名同学实施普通话分层教学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分层教学的依据问题 一般研究认为,分层教学依据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一传统理论受到了挑战。有些学生认为这种人为的分层教学并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一年级的同学在入校后就被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等级,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C班的同学,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和逆反的情绪。特别是在考核方式并没有分层(全体学生毕业前都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而且中文专业要求达到二级甲等)的情况下,教学中的分层势必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分层教学的依据,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要让学生明白划分层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快慢班”,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消除心理障碍。 (二)分层教学的标准问题 在普通话课上实施分层教学,没有任何材料可以参考,只能是对学生的语音档案进行采集、分析,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目前采用的分层标准是入学后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全部新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打分、分析,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测试的客观性。课程结束之后,仍然需要对全体同学进行测试、听音、打分。在两次测试过程中,只有同一个测试员老师前后听音的对象完全相同,才能保证测试中的客观性和一致性。之所以出现了入学测试时达到了二甲,而在分层教学后却“退步”为二乙的情况,就是由于两次打分的测试员老师不同,标准尺度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此,分层教学的标准尺度是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分层教学的方法问题 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说分层的方法、动态的调整等等。 1.分层方法与人数比例 我们的分层教学实验是将全体新生分为了A、B、C三个等级,学生比例分别为39:118:40,其中B级班又分成三个平行班,人数比例为39:39:40,基本上符合普通话课小班教学(每班40人)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分班教学时,因为考虑到人数的平衡,所以A班的同学测试成绩在87.1分以上,还有8名87分的同学,虽然也达到了二级甲等,但是却进入了B班学习,这里就出现了分层方法的问题。由于每一年新生的语音面貌都不相同,发音基础各不一样,有可能在其他年级进行分层教学时,为了平衡班级人数,而出现87.5分也要进入B班学习的情况。因此分层过程中,分层的方法和人数的比例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2.动态分层 如果说分层教学认识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分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而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音面貌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只有引入动态的调整机制,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目前,我们进行的分层教学只是在入学时进行一次分层后就没有再调整,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A班同学还有可能产生优越感,失去危机感,这也是造成A班同学进步不明显的一个原因。 但是,由于普通话课时较少,只有一个学期,在短短的十几周教学中难以展开真正的动态分层教学,这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地方。 (四)分层教学的后续问题 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话课开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在三年级第二学期,也就是说,课程结束两年之后学生参加测试,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如何保持分层教学的效果,并能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以汉语言文学院2008级同学为例,在进行分层教学后,仍有55%的同学未能达到二级甲等,这将影响到学生们将来的就业。因此,如何在分层教学之后仍能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改变语音面貌,提高普通话成绩,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注释: [1]李琛琛:《分层次教学方法初探》,素质教育论坛,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高小兵.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J].教育理论和实践,2000,(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董健康.数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严晓云,罗明东.普通话口语层级训练教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