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都承认“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要说他的一生是老子理论的推行和实践者,就会认为我是在有意贬低孔子在华人头脑中所占的崇高地位。实际我只是想寻找孔子思想的来源和他坚持不懈地推行道的动力到底来自什么信仰? 当今研究孔子的学者总结说:“孔子将其一生的精力都投注于以行道为原则的政治实践。他认为对‘道’的追求是古来圣贤共同的理想,自己所应该做的就是把前人的理想付诸于实践。”(2006年出版吴龙辉著《孔子言行录》前言)然而“古来圣贤共同的理想”其内容都包含些什么却看不到文字的记载,恰恰在老子道德经中却能完全反映出来,“道德经”可以说是老子只用五千言就对古代人民的认识论及古圣贤们的理想做了一个较全面的总结,因此孔子所追求的古圣贤的理想就可以用老子“道德经”来代表。 首先孔子那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坚强毅力在《老子》第二十三章中就有所叙述:“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天者同于天。信不足焉有不信”这也是孔子对古圣贤的一种思想信仰。但由于老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过于超前很不适时,所以孔子的实践同样也是以失败而告终。孔子坚信老子的结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这种以仁爱来维护百姓利益的国家早晚会实现,从此便耐心教学孜孜不倦,把希望寄托于后人才把老子总结出来的古圣贤的理想传承下来。但是孔子并没有死般硬套老子的理论,而是在具体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灵活地推行着老子所讲的“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孔子明白了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在社会条件尚未成熟时要做长期的打算,分出阶段逐步完成不能一步就位。比如说老子主张圣人无私,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实际上他也承认圣人是有私的,他还指出了圣人的个人之私是寄存于一心为公之中的这种辩证关系,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但是在当时社会正在产生大变动,私有制刚刚蓬勃发展的时代去推行一心为公就时机不对(公有制的“公”原本只是指皇族并非指全民,老子的为公即是为皇族),所以孔子就根据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提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的主要目的还是在推行“道”,但他暂时地迎合了士大夫阶层一心为私的要求。现代学者解释孔子这句话时认为是人性十足,是客观的符合人类思想要求的,无形之中就肯定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老子的“面南之术”主要是要求统治者为政要有爱民之心就是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要求百姓做到的事统治者要首先做到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孔子也承认这种规律,所以他在回答鲁哀公问政时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研究孔子的学者认为孔子所提倡的“礼”,是主张恢复西周时期完善的礼制,由于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介入之后,“礼”的概念就成为与血缘出身毫无关的等级结构形式。但是在仔细分析孔子的言论之后,会发现“礼”的含义不完全是指社会等级的划分,同时还包含着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方法。下面就分析孔子回答鲁哀公问礼: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如何?”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辩君臣、大小、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孔子回答哀公说礼的作用有三: (1)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放在首位,农业植物的生长节气性很强,提前或落后种植其收成就会减产很多,所以农民种地要按节气耕种管理(如谚语: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耕种之前要祭拜农节之神求得天地的保佑,就是尊重大自然表示要按其规律去办的诚心。之所以要制定礼来约束就是要统一农民的思想,种庄稼要抓紧节气迅速进行不能偷懒。 (2)制定礼来分辨君臣、大小、长幼之位,是因为自然界凡有社会性的动物都有等级的划分各司其职,共同为一个绝对的领导核心负责,不然就是一盘散沙不能团结一心地为本族群的生存共同奋斗。老子也承认等级的划分,但要求当官的为己谋私要适可而止,最基层的官员不能为己谋私而说话不算数随意改变中央政策,如果老子不承认等级就不会有老子的“面南之术”了。 (3)是指社会道德,因为社会道德是最难治理的,所以孔子言论大部分都是在讲人的道德规范要符合社会安定的要求。社会的组成是家庭,组成家庭的基础是男女为了生育繁衍的性需求。奇怪的是在自然界所有动物的性需求都有季节性,唯独人类在进化到懂得羞耻之后性的需求却失掉了季节性,所以男女的性需求处理不好就很容易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孔子的“礼”还包含人要懂得男女有别需要各自持重,双方接触不要太随便而要相互尊敬。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孔子已经把男女之间要做到相互尊敬以此来组成家庭摆到了治理国家的首位,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基础。只有知道尊敬别人才能真正的做到爱别人。在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在社交之中也是如此,只不过尊敬的方式各有不同要以礼的形式来区分而矣。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所倡导的“礼”就是按照客观规律所规定的按照当时社会发展所需要制度条文,并非是要拉历史车轮倒退。所以我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中国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