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学介入,新概念早完了 “上大学之前,我所在的中学是偏重理科的学校,如果不参加大赛,我可能会报考华东政法学院。我从小的理想是当律师,但新概念大赛改变了我的方向,我选择报考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徐敏霞说,自己的高考分数离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分数线差1分,但因为得过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学校很重视,就破格录取了。 事实上,新概念作文大赛前两届一等奖得主,都有机会免试入大学。虽然第三届之后各校取消了文科保送制度,但获奖者仍然有机会被这些大学划归“自主招生”的范围内录取。即便是近两年的一等奖得主,参加高考仍然能获得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加分,如果成绩过了高考分数线,便有更多机会被重点大学录取。 换言之,先后和十几所高校联合举办作文大赛,是“新概念”成功的关键。“没有大学的介入,《萌芽》杂志不可能搞起来;没有大学的吸引力,新概念作文早完了!”方方感慨,十几所大学降分录取,对中学生是多么大的事啊。叶兆言也如此感叹:“新概念当年激动人心,就是直升大学,这也可以看出,说来说去,还是高考最厉害,即使为了反对高考模式的新概念作文,也一样走不出这个魔圈。” 赵长天并不否认“新概念”的成功,是借助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名声来吸引参赛者。他曾表示,要使一个权威的作文大赛完全避免功利性是很困难的,不光是可以进名校,还有被社会承认,都是很大的吸引力。一定会有人为了这些功利目的来参加比赛,也会有人在写作时刻意摹仿以前得过奖的文章。 获得第4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的霍艳直言,当初自己参加比赛也是有功利心的。“当时我已经学了七八年的琴,但一直没有什么很突出的成绩,除了音乐学院的考级,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她无意中发现自己也可以不按规矩写出“新概念”作文以后,就精心准备了4篇文章,都是利用上课时间写的,然后托同学打印成稿,寄了过去。“每天盼望复赛通知,直到快绝望了,才在传达室抽屉里发现了那封白色的挂号信,于是我就去了上海,那年我14岁。” “新概念”不八股,作者形成了八股 从1998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算起,14年来,这个主要面向高中生的作文比赛吸引了超过65万人次参赛,有28名优胜者获得保送北大、复旦、厦大等名牌大学的资格,更走出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青春作家。但在2007年达到8万人参赛的高峰之后,近几年,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参赛人数回落,一直徘徊在4万左右。 从最早主要是80后参赛者,到如今渐渐变成了以90后为主,也不再出现引人关注的青春作家,这个以“新概念”命名的作文比赛,甚至被人质疑成了“新八股”。汪涌豪指出:“新概念确实遇到了瓶颈,新概念本身没有八股,是作者自己形成了八股。”最近几年,他在看稿时,发现很多穿越题材作品,武侠、盗墓之类的作文比比皆是,跟网络流行小说很相似。“没有生活素材,大多是取自网络上的东西。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写什么,作文里漏洞百出。” 对此,方方也深有同感。“早期作文很不错,写校园恋情的特别多,写得很真实的,也会得高分,但现在少了一些。有几年参赛作文比较差,我们评委就发牢骚。”她说,90后孩子的总体水平比当年高,但也缺少突出的文章。现任《萌芽》编辑的徐敏霞更有亲身体会,她说,每次投稿很多,但想找到好稿子如大海捞针。“我们那时喜欢写家庭、校园,文风比较细腻。现在的90后更加自我,写文章好像没有耐心,表达得特别直接,也很粗糙。” 至于眼下“新概念”的困境,方方也直言不讳:“一个大赛搞了十几年,确实有些疲劳,我们都想辞职。”李师东认为,新概念作文开风气之先,此后没有其他作文大赛超过它,但再好的策划也会变得模式化,很难持续激发社会对它的热情。“新概念作文催生了‘80后’这个概念,参加比赛有机会免试入高校,但现在要吸引90后,这个噱头已经不那么管用了。目前恐怕需要新的策划,只是还没有人找到这样一个创意。” 毋庸讳言,“新概念”还受到郭敬明所创办的“文学之新”作文大赛等一批同类大赛的冲击。不过,让评委们感到欣慰的是,今年这届“新概念”参赛人数已回升到近5万人。一些评委觉得,不管这些人怀着怎样的目的参赛,只要对文学有兴趣,就仍然是一件好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