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汉初“子学没落、儒学独尊”的思想史底蕴(六)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孔子2000 佚名 参加讨论
(五)结语
    以上各节,着眼于学术思想本身,从文化整体(包括政治文化和政治事件)来讨论西汉初年“子学没落、儒学独尊”的发展。其中牵涉的史事考证和论析,很多是老生常谈。不过也有一些新意,在此略为重申:(一)关于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传统上多分为三个时期:(甲)古代经典(政典);(乙)战国诸子(私说);(丙)汉代官学(经学)。拙文则注重文化发展的延续一体。这并不是否认这三个时期中思想文化的歧异特色和发展的转折,而是说在不同时期思想的歧异和发展的转折之下,有若干共同或延续的底蕴。这种底蕴在长时距宏观中更值得注意。《荀子·天论》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有变、有常(贯),所指略同。贯通中华古代思想文化的,是一种奇特的事(史)理(哲)思维方式。(二)所谓学术思想本身只是一着眼点,并不是说学术思想本身可以脱离现实文化(尤其是政治力量),而独立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王朝帝政有极密切的关系,这反映出过去君主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文化与王朝帝政的互动也极为错综复杂,本文所论仅属冰山一角。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古代中国思想学术文化中人,对当时政治现实(包括已成历史的过去政治现实)的反应、理解、论评——历史教训:鉴戒。这些反应、理解、论评当然都是在政治力量影响之下发出的,但在本质上却有异于政治力量。这也应该是老生常谈了。
    --------------------------------------------------------------------------------
    [1] 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2-118页。
    [2] Chi-yun Chen(陈启云),“Disparity and Continuum between Ancient Classics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 Historicist Review”,Journal of Humanities East/West 18 (1998), 115-136, especially, 127ff.
    [3]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远流,1994),335-338页。钱穆:《秦汉史》(1932年北大讲义,1957年香港序本),66-122页。范学辉:《秦始皇在“独尊儒术”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商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4)。马亮宽:《试论汉初儒学发展的历史地位》,《孔子研究》(1989.2)。王葆玹:《中国学术从百家争鸣时期向独尊儒术时期的转变》,《哲学研究》(1990.1);《天人三策与西汉中叶的官方学术》,《哲学研究》(1990.6)。黄开国:《独尊儒术与西汉学术大势》,《哲学研究》(1990.4)。倪其心:《天不变道亦不变——论汉武帝独尊儒家的故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1)。葛志毅:《百家之学与独尊儒术》,《史学集刊》,总56期(1994.8)。
    [4] 陈启云(2001),84-106页。
    [5] Etienne Balazs,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 129-149. Chi-yun Chen,“Han Dynasty China: Economy, Society, And State Power”,Toung-Pao 70(1984), p. 128. 陈启云:《从庄子书中有关儒家的材料看儒学的发展》,《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1988), 105-107页;收入陈启云(2001)。
    [6] 胡适(1994),335-338页。
    [7] H.H. Dubs,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Vol 1 ( Baltimore : Warerly Press, 1938 ), pp. 15-22, 216-217; Vol. 2 ( 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1944), pp. 20-25, 196-198, 285-298, 341-353, 365.
    [8] 钱穆(1957),11-12,66-84页;《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 168-231页。
    [9]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原《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1919年初版,1967年台三版),第十二篇,第三节。
    [10] 陈启云(2001),3-4页 。
    [11] 陈启云(2001),84-106页, 又《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15章拙作《后汉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
    [12] 陈启云(2001),3-4页。
    [13] 陈启云(1995),55-59页。
    [14] 陈启云(1995),55-59页。
    [15] 陈启云 (1995);又 (2001), 1-22页;又《现代中西文化理论之互动趋向》,《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503-512页;又《文化传统与现代认知:历史主义与经典诠释》,《求是、求真、永葆学术青春》(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B),52-56页。
    [16] 钱穆(1983),235-236页;又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7] Joseph Needham, Time and Eastern Man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65), p. 15.
    [18] Leonard Krieger, at al, ed., Essays on Historicism (History and Theory, Vol. XIV, No. 4, Beiheft 14, 1975 ), pp. 4-10, 13, 15-16, 48-49.  Chi-yun Chen(陈启云),“ Disparity and Continuum between Ancient Classics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 A Historicist Review”,  Journal of Humanities East/Wes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18 (December 1998), 115-136.
    [19] Fritz  Wallner著,王荣麟、王超群译:《建构实在论》(台北:五南,1997),沈清松:《序、建构实在论评介》。
    [20] Wallner, (1997).
    [21] 钱穆(1983),235-236页。
    [22] 钱穆(1983),240,267-271页。
    [23] Fung Yu-lan,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 By Dork Bade(New York: Macmillan, 1948,1960),pp. 30-37. 又冯友兰,(1993),《附录》。
    [24] Chi-yun Chen, Hsün Y üeh and the Mind of Late Han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 5-14.
    [25] 钱穆:《秦汉史》(1957),76-79页。
    [26]《汉书补注》48:1-2,35a,36b。
    [27] 陈启云(2001),107-108,112-118,173-179,182-186,264-268页。
    [28] 陈启云(2001);又见上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