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初识王阳明心学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王阳明是心学之宗师,儒家学说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叛经离道,也可以说这是儒家思想的正宗回归。儒家学说在明朝的王阳明那里已经不在关注天理,而更加重视个体,是对人的回归。
    心学讲心即是理,性即是理,有物,有道。
    心,即是人心,是一种纯精神体的存在,人的可思考的地方,而并非指人的心脏。心是人联系外物与天理的重要部分。心是混沌所在,曰镜。心是外物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性是指本性。人之本性,乃是人之小宇宙,与天理之大宇宙相照应的人的存在。而理则是天理,自然之理,礼仪之理。理是现成的不可琢磨的自然秩序,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是我们社会存在和稳定和谐的冥冥中的客观存在。道是什么,道是天理透过物映射到人心,人之本性在心与天理相应和而成为人可知可感的道理。那么物,显然是自然界中之物和生活中的现实礼仪了。
    根据以上的理解,对于心学便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人是天地间奇特的存在,人有小宇宙,雷同现实之大宇宙,这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之说两者的造化构成是趋同的。人的小宇宙有许多的如同大宇宙的奥秘,不可穷。认清了小宇宙,兴许就是认识了大宇宙。人的小宇宙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运转的规律,那就是本性。而现实的大宇宙也自有其运转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而大宇宙也并非空谈而不现实,大宇宙是有宇宙间的万物真实组成的,大宇宙的那些规律就是这些物来体现的,宇宙的规则在于运转的和谐,相对而言,于中医所说的人体也在于平衡,人体有心,有心可以思考,就可以认识世界及宇宙。人人皆有心,那么为何会出现人的认识上的差异?在我理解,有心之纯度之说。一般人之心纯,天才之心特别纯,而痴呆之人的心有不实,因而映之不实。心是人的思考之所在,在我看来类似于玻璃,它是一种奇特的玻璃,两面都是趋同的,性即是理。但二者并不相通。当天理着物之物被心所探知,并与性相应和,那么心中就产生了道,道就可以唯心所认知所利用了。
    这就是心学。
    但是心学中的理寄融于物,那是自然,本性常在也是一种天理,那么由物而入人心,由物至于性,由理与性而成于道,这之中却并非是一种天理,一种自然,而是一种人为的能力。
    心学讲儒家思想重在良知与致良知。所谓良知即是德行,也就是所谓的性、理与道。致良知,即是认识道,又是实践道。只有致良知,方是良知。良知的认识并不是人生而有之,而是人而为之,致方可成。
    心学同时又讲,工夫所至即是本体。在这里,我认为工夫是人之行为,人之致。人所做的认识天理。本性就是一种本能,即是天理,天性。
    这样说,心学所关注的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由此而展开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应当积极而为之。
    对于欲望,心学上理解为人的一种对于世界的积极的冲动,那么应当鼓励而为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如此,有区别的对待,以道德来约束。君子之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社会与个人懂得和谐的追求,是于个人的自我约束为先导,那么对于个人的欲望而言,也就自然只有节制的,同时又是鼓励积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