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家教这个话题。 人在一生中所受的教育,一般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一个孩子在成人成才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专家研究,在60年代,家庭教育在人生成才中的作用只占20%,学校教育的作用占50%。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相对简单,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交流和交际都少。 90年代后,家庭教育在人生成功中所占的比例大于50%,学校教育降为20%。刚好反过来了。为什么?社会复杂了,在社会上人际交往增多了,原来一个工作做一辈子,现在你不得不经常去应聘。原来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给人打工就人生满足,现在是做了老板还不满足。 家庭教育是越来越重要了,而我们家长,却越来越不会教了,越来越不知家庭教育怎么做了。而问题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大。由不听话、不学习变为违纪,既而违法。 家庭教育到底该怎么做?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看孔子是如何做家教的。 有人问了,《论语》中也有孔子有关家教的内容?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家教智慧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让我们知道家庭教育该做什么,怎样做。 三徙教 曹操在一首诗中谈到自己自小受到的教育时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什么是“三徙教”? 三徙教指孟母择邻教子的故事。“徙”是迁徙的意思,三徒就是搬了三次家。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为了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搬了三次家。这就叫“三徙教”。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孟子母亲如何教育孟子的事。 孟子家本来住在坟场附近,孟母见孟子每天看到别人办丧事,学的都是做揖叩头,不会有大出息,就搬到一家集市上,邻居是打铁的,孟子常学打铁、学做买卖。孟母就又搬了一次家,把家搬到一家学堂附近,孟子每天开始读诗书,习礼仪,最终成为一名大学问家。 “子不学,断机杼”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教育孩子,孟母不但三次搬家,对孟子也很注意教育方法。有一次,孟子不想上学了,从学堂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就操剪把织成的布剪断了。孟子见了,非常吃惊,问母亲为什么剪断辛辛苦苦织成的布。孟母说:“这只是一匹布,剪断了你就觉得可惜,那么你中断学业,你一生就完了,怎么不觉得可惜呢?”孟子听了,受到很大震动,又重返学堂,成了儒学大家,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被定为母亲节,给母亲送礼物,送祝福。中国现在还没有母亲节,有学者就提议,把孔子的诞辰做教师节,孟子的诞辰做母亲节。还专门成立了个中华母亲节促进会。 过庭语 那么“过庭语”是什么呢?是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故事。 在《论语》中有一章记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是孔子的弟子。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名鲤字伯鱼。孔子之所以给儿子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孔鲤出生后,鲁国国君鲁昭公送了一条鲤鱼祝贺。为纪念这件事,孔子给儿子起名鲤,字伯鱼。现在说的名字,在古代包括名和字两个称谓,一般意义相近。 “子亦有异闻乎?”你得到父亲的特别教诲了吗? “独立”是一个人站在院子里。“趋而过庭”是快步地从庭院过去。 这章的意思是:有一次,陈亢问孔鲤,“你得到父亲的特别教诲了吗?”孔鲤说:“没有,只是有一次过庭,徐趋,父亲说:‘读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退而学诗。又有一次,过庭,父亲问:‘学礼乎?’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就开始学礼。就这两次。”陈子禽听了很高兴地说:“今天收获真大啊,问了一个问题,知道了三件重要事,要学诗要学礼,君子要为孩子做长远打算。” 我们看孔子的家教效果。 孔子给孔鲤讲完以后,孔鲤是怎样做的?“退而学诗”,“退而学礼”。回头就自己学诗学礼,都是自觉自愿地学。我们现在教育孩子,嘴皮磨薄了,孩子只做耳旁风。 为什么会如此?是人家孩子听话还是孔子的家教方式好?只有家教好,才有听话的孩子。 那么,孔子的家教与现代家教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家教的场合不同。 第二、家教的方式不同:“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第三、家教的目的不同:做人。 第四、家教的内容不同。一是会言,会说话,说好话。二是能立,会做事,做好事。 第一、教育的场合不同: 现代是当面教子,孔子是背后教子 我们常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那是我们认为孩子小,没有人格尊严,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之所以背后教妻,是怕给妻子难堪,也怕给自己难堪。却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怕给孩子难堪。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是怎么教的?专挑有人的场合。生怕别人说“子不教,父子过。”没有看到自己教育孩子。 孔子教子,没有在人前,而且专门挑没有人的时候教。“尝独立。”“又独立”,每次都是在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时。 我们想,孔子做为一个家长,不会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每次都是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教育孩子,这就是有意为之了。这告诉我们,教子不能当面教,要背后教。学生可以当面教,孩子绝对不可以当着人前教。 背后教子,也给孩子一种慎重感。 家长最喜欢当着外人的面数落自己孩子的不是,令孩子反感。 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老师告诉自己儿子有多笨、成绩多差时,没有在学校指责孩子,而是一次次单独对孩子说他一定能学好。这个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 孔子教子,没有特意找机会教,而是随机地,有了机会就教育几句,道理不多,却点到点上。我们总是直接批评孩子怎么怎么了,会说孩子什么?不学习,要饭去,不学习,下苦力。 而孔子却不批评孩子。 第二、家教的方式不同: 现在是批评孩子,孔子是批评行为 孔子问:“学诗乎?”孔鲤说:“没有。”如果是现在的家长,必定这样批评:“你怎么不学?你总是偷懒,给你说多少遍了,你总是不长心……”老是“你你你”,指责的是孩子。 而孔子并不指责孩子,而是说明那种行为的危害:“不学诗,无以言。”你没有过错,是“诗”有过错,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没有办法说好话。 “不学礼,无以立。”孩子听来不学诗不学礼不是我的过错,我没有过错,是诗礼的过错,因为诗礼太重要,所以不得不学。因此“退而学诗”“退而学礼”,是自觉自愿地学。 孔子问儿子:“学诗乎?”“学礼乎?”孔子不会不知道伯鱼学没有学,只是想告诉他诗礼的重要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没有办法在正场上说话,不学礼,没有办法在社会的立足。 孔子的话让孩子感觉到,任何人不学诗,都说不好话,不是我的问题。任何人不学礼,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不是我的问题。别人学不学,只关乎别人会不会言,能不能立,而我要在社会上会言能立,只能去学。我要去学。因此“退而学诗”“退而学礼”,自觉地去做。 孔子真正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种教育方式,在孔子的说话艺术中,是批评艺术的一种,叫“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怎样批评才能使人愿意接受批评,自觉改过呢?“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指责过错,不要指责人有过错。这里的“其”,是指过错本身,而不是指自己。 意思是说要把过错和犯过错的人分开,可以指责过错的危害,但不要指责对方有这种过错。危害是那种过错造成的,不是那个人造成的。 当某人犯了某种过错,我们往往是指责某人,而不是指责所犯的过错。可以告诉对方那种过错的危害,不要指责说对方错了。比如,假如对方犯了粗心的毛病,不要指责对方粗心,只需说粗心的危害就行了,让对方自己体悟,自觉改正。 指出别人的错误,对错误毫无损伤,损伤的往往是对方的自尊和感情。 当我们知道自己错了时,或许会自我承认,并自觉改过。但如果是别人把这种错误指出来,我们即使接受也非常勉强。大多会在心里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早已知晓,或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会找出更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同样,当我们指责别人时,同样会遭到这种感情上的排斥。 我们一会专门讲孔子赞美和批评的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