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苾雯新书痛陈大学教育六大怪。记者陈亮摄 研究生质量缩水,校园官本位,学术造假,老师无心教,学生无心学。 中国红十字总会报刊社社长吴苾雯今年1月出版的新作《对中国大学说不》痛陈中国高校目前存在的六大怪现状,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举全社会的力量来为大学治“病”。 吴苾雯,祖籍湖北黄梅县,中国作协会员,曾在中国青年报任职多年,长期关注教育问题,作品包括《是谁“杀”了》(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高三家长》、《“逃离”大学》,内容涉及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 昨日接受采访时,吴苾雯说,从动笔到出版,不到一年时间,因为有长达20余年对教育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可追溯至1989年前。”那一年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她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提问:邓小平同志曾谈过,中国改革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请问政府将会采取什么措施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 1990年,吴苾雯开始用电脑写稿,她将平时采访资料、教育政策等分门别类整理,积累了200万字的资料。去年,钱学森之问促发了她的写作激情: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创新型人才?这么多大学生难就业,又是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个书名是《对中国大学生说不》,想从大学生成长反推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与各方讨论,定为《向中国大学说不》。” 老师成了老板,大学“病”了 吴苾雯称,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大学成了“名利场”和“就业培训中心”。其实,从小学乃至幼儿园,中国教育就只有一条路:考试,从小学开始接受的就是“扼杀个性的教育”,一直考进大学,选专业又盯着“易就业”、“挣大钱”,学校也趁机大开所谓“热门专业”,大楼有了,大师没了;老师不叫老师,改叫老板了。“教育已被异化,充满了商业气味。” 明知“症结”,家长还是妥协了 吴苾雯表示,中国虽进行了很多教育改革,但只是在现有框架内“修修补补”,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必须回到教育本质上,即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健全人格。 吴苾雯笑称,其实,许多人看到了“症结”,很多家长也试图改变,但最终都屈从了现状,“应试教育好比急速行进的列车,一旦上去就难下来,家长和孩子被‘绑着’一起冲向终点。” “用‘说不’这种决绝方式,期望引起社会对弊端的关注,进行改革,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吴苾雯同时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是从北大自主招生给校长以推荐权的招生改革尝试,还是目前部分高校中实行的转专业政策,都传达出“纠偏”信号,但真正完善尚有待时日。 吴苾雯女儿 “快活读书”夭折记 受访时,吴苾雯透露,当年她也只让女儿读了八年“快活”书,“从小学至初二,女儿没上过任何培优班,想么样学就么样学,自由成长。” 初一下学期,女儿和三个女同学鼓捣起拍“武侠片”,自编自导自演,那段时间非常快乐。初二,班主任找到吴苾雯谈话:“要以学习为主。”于是,吴苾雯站在了老师的一边,最后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到市六中。那年暑期,女儿还将剧本改编成中篇小说,起名《锦之蝶》,公开发表了。 进入高一首次考试,女儿排到30多名。“把我给吓坏了。”吴苾雯说,从此,她开始逼女儿放下一切活动,专注学习,“每次考试,对排名都高度紧张,进几名退几名都是大事。高考结束,女儿积累的试卷有一米多高。“ “女儿后来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时,写的文章四平八稳,远不如初中时有灵气。她说:自己不会想象了。’”吴苾雯说,“还好毕业后,她重新寻找灵气,现在已是网上小有名气的剧评人,希望下一代人能将‘快活读书’进行到底。” ■链接 (教育部2008年统计数据) 1.全国共有2263所高校,其中大学、专门学院1079所;专科学校1184所(其中高职1036所)。 2.在校本专科生总数为20210249人,其中本科生11042207人,专科生9168042人。 3.科研机构和高校共有全日制研究生1283146人,其中博士生236617人;另有在职研究生393816人,其中博士生9941人。共有博士生导师13376人,同时指导博士和硕士生导师38772人,硕士生导师171796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