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孟子与荀子:儒家的保守派 孟子与荀子,在禅让的事情上,态度相当保守。所谓保守,即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已经妥善,不必作大的改变甚至完全无需变动。保守不同于守旧。当时的政权交接方式是传子不传贤,孟子与荀子也都不曾主张效法尧舜,而行禅让之事。一方面要肯定这种“传而不禅”的现有制度,另一方面又要赞美历来被视为上古圣人的尧舜,则不能不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才能够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一)天意说 孟子把尧舜禅让归结为天意的具体表现,天以天下与舜,尧则是天意的实践者。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己矣。”(《孟子·万章上》)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同上)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同上) 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同上) 既然政权的交接是天意的具体表现,那么无论是尧、舜,还是后世的君王,都不能随便把天下让给别人,与贤也好,与子也好,都应该由天来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尧、舜传贤与三代传子,其内涵是一致的。 孟子的这种主张一方面固然有来自于孔子成分,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把天命视为人间大事的决定力量,人应该敬畏它而不可以违背它。另一方面,就现实政治而论,儒家是讲究君臣大义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春秋战国又恰好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身份、地位、权力都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今天的臣子,明天也许可以为诸侯;今天的诸侯,说不定明天就沦为臣子:这种政治角色的急剧转变,在儒家的观念中是不允许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