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礼运》:儒家的温和派 《礼记》之书,杂采诸说而成,其中各篇著作年代能够确考的很少,各家争议则很大。关于《礼运》篇,康有为认为是子游所作,梁涛认为不当如此之早,当晚于《唐虞之道》,理由是在燕国的禅让实践失败之后,盛行一时的禅让思潮转衰,学者们逐渐放弃了激进的观点,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于是才有了《礼运》篇。[4] 本文同意梁说,认为《礼运》是作为《唐虞之道》的对立面出现的,其成篇上限不早于《唐虞之道》,下限则未可遽论。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运》) 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上古大同社会的景象。“天下为公”,郑玄注曰:“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天下为家”,注曰:“传位于子。”通读整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虽然极力赞美上古大同社会,但是既然现在大道已隐,天下为家,却也无可奈何。及至有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总算也还不至于太糟,也还算是小康社会,这相比于“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的尖锐批评,确实要温和得多。 在《唐虞之道》出土之前,学者难以理解为什么《礼运》的作者竟然把禹、汤、文、武等古代圣人所统治世界称为小康,故而只好用“错简”的说法强为之辞。对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具有墨家倾向的说法更是感到困惑。现在我们知道《礼运》大同小康思想的形成有它独特的理论背景;如果我们抛开门户之见,儒墨两家作为当时并立的显学,相互影响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